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质体(1iposome)又称微脂球、类脂球或液晶微囊,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微胶囊化技术。脂质体在水中平衡后具有两性性质,即亲水性和疏水性,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国内外构建脂质体体系大多采用一定比例的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膜材。基于植物甾醇和胆固醇的结构相似,本文采用一种植物甾醇,麦角甾醇,取代胆固醇作为膜材构建脂质体。以牛初乳IgG为待保护的目标功能性成分,通过一定的工艺包载于植物甾醇脂质体中,以避免胃液导致的失活作用,在进入肠道后再释放、发挥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对比研究了Fe<3+>纯化法和硫酸铵分级盐析法纯化牛初乳IgG的工艺,后者可获得活性IgG纯度达蛋白总含量约50%的样品,并以此作为包载的目标蛋白质成分。
2.采用高纯度大豆卵磷脂和麦角甾醇作为膜材,选择薄膜法制备IgG脂质体。结果显示,对于上述植物甾醇脂质体体系,以IgG包封率为优化指标,优化工艺参数为:卵磷脂与麦角甾醇质量比为2.49,水浴温度为42.04℃,蛋白投料量为1.97 mg/mL。此条件下得到最大包封率为76.0%。
3.研究发现,与卵磷脂脂质体、胆固醇.卵磷脂脂质体相似,麦角甾醇-卵磷脂脂质体通过冻融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对IgG的包封率。
4.在相同甾醇/卵磷脂比率下,利用麦角甾醇制备的脂质体较之胆固醇脂质体更加稳定;添加相同剂量(3%~5%)维生素E的胆固醇-卵磷脂脂质体和麦角甾醇-卵磷脂脂质体表现出相似的氧化过程,说明麦角甾醇.卵磷脂脂质体与胆固醇-卵磷脂脂质体一样适合应用于模拟研究天然抗氧化剂对生物膜的抗氧化功能。
5.研究了胆固醇-植物甾醇比例对脂质体包封率、泄漏率、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混合甾醇-卵磷脂脂质体体系中,脂质体配方中胆固醇占甾醇比例越高,体系越不稳定,泄漏率、粒径等物理参数变化越大。
6.在人工模拟消化体系中评估了含植物甾醇脂质体对牛初乳IgG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麦角甾醇脂质体包载的IgG在人工胃液中残存活性百分率为56.2%;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连续作用后残存活性百分率为40.6%。对比研究显示,植物甾醇-卵磷脂脂质体对IgG的包载保护作用略优于胆固醇.卵磷脂脂质体和(不含任何甾醇的)卵磷脂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