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充分就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指标之一,不仅仅能够从侧面,即通过是否充分就业对其他指标产生影响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从目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发展的趋势看,仅仅依靠传统的就业形式,大量社会就业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型就业群体,也很难实现就业愿望,实现我国社会充分就业目标也可能变成空洞口号。从国际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城镇社区各种灵活就业形式正在逐步的成为社会常态就业的形式之一。社区就业主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自主创业的形式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由于我国诸多的农业文化传统,如“小农意识”、“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存在,以及在资金、场地、社会保障等外部条件的缺失,使得社区就业虽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但并没有成为人们在思想上自愿选择的一种常规就业方式。从国外社区的先进经验以及目前我国个别社区的成功就业发展模型来看,社区就业对于缓解未来的就业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就业岗位,如何能使开发的岗位有人上岗,即如何能使社区就业成为我国一种常态的就业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社区规划、社区就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社区就业的就业主体这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进行分组的个案调查,结合我国社区就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社区就业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就业机制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