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森林生态自我修复效果的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sdfs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辽东山区的新宾县、桓仁县和宽甸县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确定了辽东山区水土保持林生态自我修复的指导原则和修复途径,提出了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策。并运用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水土保持学等多学科原理和方法,采用定位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了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撂荒地、低效天然次生林和沙化蚕场等不同修复年限的恢复效果以及土壤恢复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辽东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辽东山区,封育措施是生态修复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不同的封育方式下,其生态环境均有明显的改善。在落叶松人工林中,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随着林龄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和持水总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红松人工林中,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总量增加,森林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增强。天然栎林在修复期间,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林下植被生物量增加。随着撂荒时间的增加,撂荒地的林下植被生物量逐渐增加,凋落物层量与持水总量增加。退化严重的三类蚕场修复15 a后,群落植物多样性、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密度均接近一类蚕场。2在修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修复效果不同。当修复时间同为15 a时,在撂荒地、落叶松人工林和修复蚕场中,以撂荒地的植物恢复效果为最好。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低于修复蚕场。凋落物蓄积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110.82×10~3kg/hm~2)>撂荒地15 a(34.57×10~3kg/hm~2)>蚕场15 a(19.33×10~3kg/hm~2)。持水总量为撂荒地(88.84×10~3kg/hm~2)>蚕场(38.33×10~3kg/hm~2)>落叶松(174.88×10~3kg/hm~2)。当修复时间为35 a时,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栎林三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以天然栎林的恢复效果为最优。落叶松人工林的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林下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红松人工林高,凋落物蓄积量依次为落叶松人工林(66.48×10~3kg/hm~2)>天然栎林(60.18×10~3kg/hm~2)>红松人工林(52.46×10~3kg/hm~2)。持水总量为天然栎林(169.91×10~3kg/hm~2)>红松(115.20×10~3kg/hm~2)>落叶松(106.58×10~3kg/hm~2)。3在辽东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自我修复的众多恢复变量中,森林植被的群落
其他文献
本试验选用当年生向日葵、羽衣甘蓝和三色堇种子为材料,进行超干贮藏的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草花种子均能保持较高活力水平,适合超干贮藏,进而从各个角度探究向日葵种子耐超干性的机理。 1.研究向日葵、羽衣甘蓝和三色堇种子超干及老化后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超干过程中向日葵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大,老化后,超干向日葵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与未超干的相比差异性,超干保存有利于向日葵种子活力的保持
为探索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性,本研究以7个转基因株系CC70、CC71、CC31、CC11、CC22、CC84、CC53植株为检测对象,以未转基因的普通741杨为对照,从分
没有书号、刊号、出版单位的束缚,借助网络数码科技的私人印书活动正在成为新的时尚,这就是“印客”。它以互联网为沟通,联系渠道,把网民所写的、画的、摘录的任何文字和图片变成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个性化印刷品。在2006年下半年甫一出现,“印客”迅速成为网络新宠,并入选教育部2006年汉语新词选目。    互联网无法取代的纸墨记忆    “网络文学”旷曰持久的影响力至少说明了两点;怀揣“文学梦”的庞大群体的
期刊
东北北部黑土区土壤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过度垦荒,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风蚀以
本文采用1999年引自美国中南部地区引种的一球悬铃木的种源试验林为材料,进行了种源内优良选择、优良种源内的优良家系选择和优良家系内的优良无性系选择。主要结论如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