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Sox基因家族结构和表达模式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ox(Sry-related HMG-box)基因家族是一类与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ry基因保守区具有高度序列相似性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性别决定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硬骨鱼类中,很多物种经历了一次甚至多次基因组加倍,使得鱼类中Sox基因数目众多,是研究基因家族起源与功能分化的良好材料。黄河鲤作为河南省名优水产经济品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学界公认其基因组经历了多次加倍,对其Sox基因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了解多倍体鱼类中基因家族的演化和功能异变。本研究以鲤鱼全基因组数据和多种组织转录物数据为素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地鉴定和分析了CcSox基因家族成员数量、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以及进化和功能,同时对CcS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鲤鱼基因组中共鉴定到39个Sox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或序列骨架上。依据其氨基酸序列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关系,39个CcSox家族成员被细分到7个亚族中,不同亚族之间其基因结构在是有差异的,但是在同亚族之中,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蛋白特性分析显示,CcSo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238~733aa,等电点的范围是4.98~9.82,均为亲水性核蛋白。2.基因复制分析结果表明,CcSox基因家族中共发现6对复制基因,分别为Sox1b-1/Sox1b-2、Sox4a-1/Sox4a-3、Sox12-1/Sox12-2、Sox14-1/Sox14-2、Sox19a-1/Sox19a-2和Sox32-1/Sox32-2,同时结合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断,均是基因组多倍化或染色体片段复制产生的重复基因。环境压力分析结果发现6对重复基因的Ka/Ks<1,表明这些基因在复制后经历了纯化选择作用,其功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分化。3.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cS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很大,但是均在脑中显著表达,只有CcSox19b和CcSox30是例外,二者的主要表达场所是性腺。4.黄河鲤由于雌性生长速度远大于雄性个体,其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研究受到广泛重视。由于B1亚族基因与性别分化具有密切关系,我们依据本实验室的转录物组序列资料,对CcSoxB1亚族基因进行详尽分析。鲤鱼中该亚族的6个基因分别为CcSox1a/b、CcSox2、CcSox3和CcSox19a/b,其中前四个无内含子,后两个基因有一个内含子存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cSoxB1基因与斑马鱼和青鳉最为亲近;染色体共线性分析表明,CcSox3和CcSox19a两侧的基因排列在鱼类中高度保守,其余成员两侧的基因排列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游3000bp区域内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表明,FOXD3、FOXJ2、Oct1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大量出现,这些转录因子已被证明广泛参与了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调节、肿瘤的抑制和黑色素生成等生物学过程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cSoxB1基因在大脑中显著表达并且表现出性别二态性,这说明CcSoxB1基因在神经发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可能参与了性别分化。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理解硬骨鱼中Sox B1亚族基因的主要功能提供新的信息。5.文献报道纳米银能够严重干扰动物脑组织的分化并对性腺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CcSoxB1亚族基因的主要表达场所是脑和性腺,我们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处理3~4月龄的幼鱼,检测不同组织中CcSoxB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在不同组织中CcSoxB1亚族基因的表达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表达变化,其中CcSox2在脑中均显著下降,该亚族其余基因在脑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间接证明了Sox B1亚族基因在性腺分化和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结合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纳米银胁迫下不同时期的黄河鲤幼鱼脑、精巢和卵巢3种组织转录组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经过测序共得到了64.12Gb的clean data,Q30>93.5%,平均GC含量为48.07%。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综合显示,不同比较组的DEGs参与分子功能最多,其次是生物过程,在细胞组分上最少,同时在激素分泌、信号转导、免疫应答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上显著富集,说明了黄河鲤在AgNP胁迫下会通过改变信号传递过程来调控相关生理生化代谢途径。文章首次系统分析了黄河鲤基因组中Sox基因的鉴定、结构和演化。所得结果丰富了人们对鲤鱼Sox基因的认识,为组学时代的基因组数据和转录物组数据联合分析上以全面研究某一基因家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在AgNP对硬骨鱼类神经与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提出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提升技能的开端。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探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为出发点,查阅文献资料,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实习的机会在生物学实验课堂进行观察,对郑州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和生物实验授课教师进行调查访问。随后,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记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位
翼手类由于具有飞翔能力、回声定位、夜行性及许多寄生虫和病毒的携带者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地球上极为特殊的动物类群之一。翼手类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控制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传播种子和花粉等方面作用重大,和人类关系密切,人类必须认真面对这一特殊的动物类群。河南省已有的一些研究多是针对山区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对房屋型蝙蝠尚未进行研究,此外,有些物种如北京鼠耳蝠、大山蝠等文献记载河南有分布,但多年的调
学位
Pax基因家族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近年来相继在果蝇、线虫、斑马鱼和人等生物中发现Pax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Pax2是中后脑边界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另外,我们在斑马鱼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Pax2基因上游存在一个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CT025909.4。本研究旨在探讨Pax2和lncRNA CT025909.4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学位
蛙属(Rana Linnaeus,1758)作为蛙科(Ranidae)模式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美洲北部,中国境内蛙属包含25个物种。河南省地处古北界与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北区的过渡地带,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4大水系,山脉众多,太行山、小秦岭、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处于河南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及东南部,两栖动物区系成分复杂、蛙属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争议,已记录中国林蛙和栾川林蛙的分布范围、分布界
学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群落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免疫力和改善植物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植物共生微生物组学将成为下一代绿色革命的平台。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植物根际和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植物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特别是从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研究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生态系统如何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的报道还很不够。
学位
特发性肺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发病缓慢,纤维结缔组织增多,死亡率极高的肺部间质性疾病。在肺部受到损伤后会进行修复,但是一旦修复过程发生异常,会形成纤维化病灶区,病灶区不可恢复,最终肺组织变硬,使患者因呼吸困难而死亡。IPF易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且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姐妹染色单体的准确、适时的分离对于保持染色体的稳
学位
TROAP(Trophinin-associated protein,TROAP)是一种细胞质蛋白,在胚胎植入和微管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纺锤体组装和细胞侵袭所需的重要细胞质蛋白之一。其在多种癌症细胞中高表达,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报道过TROAP在胃癌、乳腺癌等癌症中的作用,但其在肝癌及相关疾病研究甚少。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网站GEPIA2,统计分析TCGA、GTEX肿瘤数据库发现,TR
学位
DNA损伤修复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是生物体在暴露于内源或外源DNA损伤因子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调控机制。植物的固着性和对光合作用的强制依赖性,使得植物很容易遭受到DNA损伤,因此植物中的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于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酵母和动物系统中,植物中尚未有深入研究。根据酵母和动物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在植物中研究
学位
自噬是一种发生在所有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降解途径,通过该途径它可以降解细胞质成分以产生大分子物质进行能量代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营养条件。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多余和受损的细胞器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在细胞生长和死亡过程中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另外,自噬还被认为是细胞迁移的调节因子,可促进细胞运动。细胞自噬蛋白ATG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与ATG13组成的激酶复合物在细胞自噬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A
学位
约3.5亿年前,两栖动物的祖先由水登陆,并逐渐进化出一系列适应陆生生境的改变和特征,因此,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和十分重要意义的一个类群,受到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广泛关注。两栖动物在起源和分化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而两栖类皮肤裸露、缺乏皮肤角质层的保护,因此,免疫适应是两栖动物适应辐射过程中面对环境病原微生物变化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两栖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