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经济迅速腾飞科技日益进步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质疑。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内在地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而正是基于这种分类,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往往寄予高期望,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所谓“差生”,教师则往往寄予低期望。当不同期望形成后,教师便以区别的行为对待高低期望分组的学生,而这些差别行为被不同学生知觉后,教师期望的效应便开始“发挥作用”。正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被寄予低期望的学生往往倾向于消极地发展,而被赋予高期望的学生则更多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既然期望效应的作用如此“神奇莫测”,那么进行对教师期望的形成和传递内在原理的剖析,从更深层次揭露期望传递效应的作用,进而有效发挥积极期望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尽量避免消极期望带来的负向效应则成为教师期望研究的必然诉求。教师期望的传递,是师生在作为微型社会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对期望信息的认知,因而对师生期望的认知研究必然涉及到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此外,师生之间的期望传递,实际是以期望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因而对于期望传递的研究必然涉及到传播学相关的知识:另外,师生之间进行的期望信息传播,而信息的传递过程归根结底是信息传递主体之间的心理活动。教师期望的传递并非是教师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涉及教师和学生对期望信息的注意、接收、理解和记忆,并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因而对于期望传递的研究又必然涉及到传播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因此,本研究正是基于社会认知心理学、传播学以及传播心理学而进行对教师期望的形成和传递的内在原理剖析,并有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从而建构了期望传递的“四段六步”设计模式。期望传递的“四段六步”设计模式其中“四段”主要是指期望信息输入阶段、加工信息阶段、输出信息阶段以及修正信息四个阶段;“六步”主要指确定教师类型、分析学生信息、教师中介行为设计、学生知觉介入设计、修正期望设计以及完善教师期望六个步骤。期望传递的“四段六步”设计模式为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对学生期望的形成和传递提供了有效借鉴,在强调预设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的期望的生成价值,有效实现了预设与生成在期望形成和传递中的共同精彩。最后,模式的建构必须用于具体的情境中接受实践的检验。笔者通过将期望传递设计模式在中小学进行运用,并从中收获了些许成果并发现了不少问题,相信这将为期望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