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如何是我(们)?这些关涉于我们个人身份与文化身份问题的探寻或许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在后现代急遽发达的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激励下,人类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了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多元性,个人身份不再被视为一种事实,而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具有着更新发展的可能性。在身份认同的转型中,信息与传播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媒介的发展和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当下大众文化的身份问题研究建立了新的事实背景。大众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一加塞特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了《民众的反抗》一书,认为大众文化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具有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征。大众文化以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特点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在后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大众文化更加强化了其特色,通过新媒介传播,构建了独特的大众文化场,并得到广泛认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研究大众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对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会牵涉到三个必要并且是有内在联系的要素:“首先,人们必须分析与权力场相对的场的位置;第二,人们必须描绘出行动者或体制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客观结构,这些行动者或体制是为争夺在这个场中的特殊权威的合法形式而展开竞争的;第三,人们必须分析行动者的习性,分析他们所拥有的不同的性情系统,这些性情系统是他们通过使某个种类明确的社会和经济的条件内在化而获得的,这使得我们能在被考虑到得场的内部的一个明确的轨迹中,找到成为现实的、多少有些有利可图的机遇”大众文化是在与精英文化的博弈中,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他者”成为“自我”的。大众文化身份亦正是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中通过对精英文化的博弈得以确认和构建的。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分析方法,以新媒介传播为背景,通过划分不同的场域,区分大众文化场的场域逻辑,分析大众习性以及由此习性规范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博弈策略,得出大众文化身份构建的结论。大众文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呈现出明显的商品性特征,由文化产业制作、新媒介传播和公众消费形态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网络传播是大众文化典型现象之一,后现代消费社会视背景下的网络大众文化具有提升和降低人文精神的两重性,在肯定大众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大众文化的不足,看到加强媒介生态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