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高频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词。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语言界从各个角度对“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然而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给”的研究甚少,并且只是注重中高级阶段“给”的介词和助词用法,忽略了初级阶段常用的“给”的动词用法,甚至有人认为“给”的动词用法十分简单,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容易掌握,无需赘述。韩国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有汉语选修课,本文依据对韩国初级阶段中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日常交谈、作业、纸条等语料,全面分析韩国初级阶段中学生关于现代汉语“给”的动词用法的习得与偏误情况,发现初级阶段的韩国中学生在动词“给”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很多偏误,主要的偏误类型有六种,包括:“给”字冗余、遗漏偏误、误代偏误、介词冗余、词性混用和语序偏误。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偏误,本文运用了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对比分析理论,对偏误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初级阶段韩国中学生使用动词“给”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有三种: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母语的负迁移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的影响包括教材编写不当、教师的教学问题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偏误产生的原因,从汉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动词“给”偏误的解决策略。在教材编写方面,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还要注意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区别,标示目的语的词性;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明确初级阶段动词“给”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对初级阶段韩国学生动词“给”的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习得动词“给”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教学;在汉语教师师资培养方面,建议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能掌握学生的母语,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汉语教师还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掌握一定教学知识,知道“怎么教”。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是很正常的现象,系统地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所产生的偏误,探讨产生偏误原因,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初级阶段韩国中学生动词“给”的偏误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高对外汉语动词“给”的教学质量,减少或避免初级阶段学生在使用动词“给”时产生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