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呼语可以成功地开始交际行为,使交际者的交际取向实现统一。反之,若使用不恰当的称呼语,可能会有碍交际行为的互动,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语项,它的使用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在会话中,说话人往往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有意选择特定的称呼语来称呼受话人。本文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来阐释称呼语的选用。根据顺应理论,本文把称呼语的使用过程看作是为了满足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性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自身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重要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一章介绍了称呼语的定义及其分类。此外,还对国内外对称呼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介绍应用于本文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着重讨论了称呼语对于交际目的的顺应机制。第四章介绍了汉英称呼语的使用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汉、英两种称呼形式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作者的观点、建议以及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总之,本文从多个视角解释了称呼语的本质、特点和使用规则,以目的性为核心,为语用学走出困境,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作些尝试性探索。称呼语是交际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也是交际行为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对称呼语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