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建:另一种承担的诗学——论于坚诗歌的“反乌托邦性”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对于坚的整体诗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之后,对于坚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内在同一性和实质性做出的分析与总结。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借用了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为于坚在当代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进行定位,认为于坚诗歌的产生,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受文学发展规律支配的一种历史的必然,处于“低模仿”阶段。论文的第二部分提炼出于坚诗歌创作的“消解一重新命名”的基本书写模式,并进一步解读了依此而衍生出的相关诗歌创作模式。阐释了诗人如此为诗的目的,即对诗歌文本中的乌托邦形态进行解构。论文的第三部分归纳出于坚诗歌的几项日常化追求,这是解构后的重建,是作为“第三代诗人”中领军者的于坚对前辈诗人的一种反拨。他以“立足此岸”的敢于担当的勇气,积极地构筑着自己的诗歌阵地。最后一部分是针对于坚诗歌被普遍误读的现象,而试图对其创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认为其创作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纠偏”策略,有其破旧立新的建设意义;但是也因其过分偏颇,而给诗坛带来某种负面影响,引发了一些消极后果。  总而言之,在僵化的文化隐喻和“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牢牢地束缚着诗歌表意灵魂的时候,于坚的作品却以嬉笑怒骂的文风和与普通民众相平行的视角给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添了多种样式的诗歌表达手法,具有敢为时代之先的开拓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本文试图关注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诸种
雅斯贝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在努力地研究人的存在,认为悲剧是对存在本质的意识。哲学在他看来,等同于哲学信仰。这种哲学信仰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又不受制于科学,而
在圣经批评的众多门类中,悲剧范畴处在一个边缘位置,作为有可能阐明圣经文本潜在意义的悲剧观念与圣经的关系很少被国内学者仔细而又系统地研究过。然而通过对圣经文本的仔细
苏轼兄弟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评论家却囿于传统观念,并未对之作出合理的评价。近年来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虽越来越受关注,但仍缺乏
当我们把“十七年”诗歌和“第三代”诗歌看作话语,并从话语的诸要素方面进行对应性考察时,发现这两个时期的诗歌写作状态及文本构成具有诸多极端的对应性特征。这些对应性的考
桓范是曹魏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生于经学世家、名门望族,《世要论》是其代表性著作。该书产生于动荡不安、学术交融的魏晋时代,以致展现出驳杂的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该书
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宏观整体把握,深入分析中国古典美学,提出了潜性美学范畴的概念和“忘”作为一个潜性美学范畴的论断。分析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存在着类似于古典文论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