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对于坚的整体诗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之后,对于坚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内在同一性和实质性做出的分析与总结。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借用了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为于坚在当代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进行定位,认为于坚诗歌的产生,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受文学发展规律支配的一种历史的必然,处于“低模仿”阶段。论文的第二部分提炼出于坚诗歌创作的“消解一重新命名”的基本书写模式,并进一步解读了依此而衍生出的相关诗歌创作模式。阐释了诗人如此为诗的目的,即对诗歌文本中的乌托邦形态进行解构。论文的第三部分归纳出于坚诗歌的几项日常化追求,这是解构后的重建,是作为“第三代诗人”中领军者的于坚对前辈诗人的一种反拨。他以“立足此岸”的敢于担当的勇气,积极地构筑着自己的诗歌阵地。最后一部分是针对于坚诗歌被普遍误读的现象,而试图对其创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认为其创作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纠偏”策略,有其破旧立新的建设意义;但是也因其过分偏颇,而给诗坛带来某种负面影响,引发了一些消极后果。 总而言之,在僵化的文化隐喻和“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牢牢地束缚着诗歌表意灵魂的时候,于坚的作品却以嬉笑怒骂的文风和与普通民众相平行的视角给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添了多种样式的诗歌表达手法,具有敢为时代之先的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