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奶牛临床型真胃变位防治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因学、分型、临床诊断以及防治技术。方法:1、对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分型、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2、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摸索研究,再结合临床实践效果,提出了真胃变位手术和真胃固定的新方法。3、通过S22PC可见光光度计比色法,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澳洲荷斯坦奶牛场的36头临床型真胃变位奶牛、31头围产前期奶牛、32头围产后期奶牛,对其血清进行六种常量元素含量的测定与比较。4、对术后奶牛的愈合、泌乳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统计。结果:1、将奶牛真胃变位分为真胃右方变位和左方变位两大类六种类型,为真胃变位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2、提出了右腹壁斜切口的手术方法、三针两线真胃固定法、瘤胃减压、胃异物的取出等技术和方法。3、通过实验分析:产后奶牛的低血钙、低血镁、低血氯、高血钠和高血钾,是发生奶牛真胃变位的可能原因之一。4、通过九个多月的术后观察与调查,在手术后的一定时期,术牛的饮食和体质恢复良好,泌乳量、发情和配种等基本恢复正常,对其生产性能没有直接的影响。结论:1、导致奶牛真胃变位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受产前管理、妊娠、运动、干奶期和围产期的营养以及代谢、瘤—网胃异物、网胃创伤、皱胃幽门部阻塞等状况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2、根据不同的真胃变位类型和临床症状,可及早发现真胃变位病例奶牛,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和应对方法。3、适当增加围产前期奶牛的运动量和优质长草的采食量,补充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减少产期和泌乳早期的应激,保证奶牛的营养需要,增强奶牛的体质,是预防和减少奶牛真胃变位的重要技术措施。4、围产前期饲喂阴离子盐,泌乳早期防止临床、亚临床型低血钙症、隐性酮病、前胃迟缓,促进胃肠蠕动机能,对防止真胃变位的发生,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