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 : 60次 | 上传用户:Baggio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SWB)的研究是一个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领域。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SWB进行的研究,融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相关成果。以认知评价为主线,界定了影响幸福感的两大不同领域:显性领域和隐性领域,对主观幸福感(SWB)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探索,用问卷调查获得的中国居民幸福感的第一手数据对本文的立论前提和主要理论结论进行了检验,也对中国人的SWB的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将效用从经济学的“理性宫殿”拉回到真实的现实面前,结合人的神经心理活动机制,对SWB生成的神经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证明SWB是比效用更科学更逼近人的真实行为选择的主观体验概念,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应该从幸福的角度进行必要的拓展和修正。幸福研究对经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是“收入-幸福悖论”的发现,这一成果的公布引发了经济学幸福研究的兴趣,许多知名经济学家都对此倾注了心力。“幸福悖论”对经济学的深刻影响,使其成为经济学幸福研究无法绕过的内容,本文对“幸福悖论”的研究,是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的,将“囚徒困境”博弈引入到人们对显性收入的攀比竞争的行为分析之中,较好地揭示了“幸福悖论”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的最大特点是将人的神经心理活动规律纳入到SWB的经济理论分析之中,打破了经济学理性假设的铁律,力图沟通经济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之间的联系,比较准确地刻画人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情况。全篇以人的认知心理规律为主线,提取出幸福和效用分离的三大认知原因,把影响SWB的全部因子分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两大类,形成了本文的两分法研究思路。论文的最大创新在于以认知心理为基础导出了引致需求、饱和需求、纯粹需求等新概念,从需求的角度建立了边际幸福函数,这是本文找到的经济学幸福研究的理论突破口,是SWB经济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运用边际幸福函数和边际效用函数的交叉图找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却无法被人们清醒认识到的福祉损失(幸福损失),进一步运用认知偏误幸福函数(Cognitive Bias Happiness Function,CBHF)对人们的认知心理偏差所带来的福祉损失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例验证。在实证部分,历时半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居民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获取了本文幸福研究的第一手数据,运用SPSS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理论部分的主要命题结论均获得了较好的验证。总之,本文以认知评价为主线,对幸福经济理论从概念体系到理论框架进行了构建。从中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幸福损失的发生主要是认知心理主导下的引致需求造成的。在SWB中,隐性因子的贡献要大于显性因子。在认知幸福感(CBH)中,显性因子的作用要大于隐性因子。这些结论都得到了实证的有效检验。
其他文献
<正>[案件简介]2010年1月,陈某做生意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向张某借了6万元,并出具了借条,承诺三个月后归还。三个月后,陈某主动向张某归还了6.2万元,其中本金6万元、利息2千元
期刊
新疆喀拉通克Y1、Y2、Y3主要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稍富集,配分曲线相似,近于平行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指示出岩浆源区有壳源物质混染的性质;δ^18O同位素值显示出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购书与阅读的媒体、倾向、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涯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课外阅
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亦进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可支配的收入的不断增加让旅游从生活非必需品变
文章阐述了树立"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程度,论述了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了"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
以大型矿床为目标,开展区带的地、物、化、遥联合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开展新疆矿集区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对各类矿床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岩石组合、建造和构造控制等作系统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网站上披露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但这些文件的数据格式却是非结构化的,造成文件内部的信息不能够被计算机有效识别。同时,大多数企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福建省生猪养殖大县。槐猪在上杭县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采取传统饲养方法,饲养时间长,其肉质具有氨基酸含量高、含钙高、胶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胆
高校档案信息系统是数字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项目成本估算使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真正实现效益。本文概述了高校档案信息系统的项目范围,在编制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势性特点决定财政对农业支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果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