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贝蒸煮液浓缩及风味改良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贻贝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产量居世界首位,目前以冷冻或干制为主要加工手段。在加工过程中贻贝需经加水蒸煮取肉,每生产1吨贻贝产品,就会产生1.5吨左右蒸煮液,这些蒸煮液味道鲜美,具有很浓的海鲜风味,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将贻贝蒸煮液加工成调味品,可提高贻贝加工产业附加值,减轻废水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因此,本文以贻贝蒸煮液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浓缩方式对蒸煮液浓缩效果及风味变化的影响,并优化了酶解与发酵工艺,改善了贻贝蒸煮液风味,提高了氨基态氮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缩方式对贻贝蒸煮液浓缩效果及风味变化的影响。纳滤浓缩、常压浓缩和真空浓缩的能耗分别为0.36、1.43和7.5度/L。三种浓缩液中的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浓缩了8.4、6.4和7.8倍,分别检测出50、45和38种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纳滤对贻贝蒸煮液浓缩效果最好,能更好的保持贻贝蒸煮液的风味。2.优化了贻贝蒸煮液的酶解工艺。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风味蛋白酶为最佳水解酶,贻贝蒸煮液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0.63%,温度51°C,时间3.3 h,pH 6.9。研究了不同水解度对蒸煮液风味变化的影响,酶解处理后吡嗪类化合物含量增加。水解度为13.10%、13.56%、14.01%的样品经过风味分析分别检测到40、43、44种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用最佳水解工艺的贻贝浓缩液风味最佳。3.优化了贻贝蒸煮液的发酵工艺。以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酵母菌与乳酸菌按比例混和发酵效果较好,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pH 5.5、发酵温度30°C、接种比例2:1。贻贝蒸煮液经酶解、发酵处理后,醇类、醛类、酯类等风味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大,三甲胺等腥味物质显著减小。4.贻贝蒸煮液经过酶解和发酵处理后,氨基态氮含量由0.42 g/100 mL增加至0.62g/100 mL,游离氨基酸含量由2.32 g/100 mL增加至2.86 g/100 mL。经过风味分析发现醛类、醇类、酯类、酮类等风味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大,其中苯甲醛、苯乙醛、十二醛、壬醛、(Z)-2-癸烯醛、1-辛烯-3-醇、2-壬酮、2,3-丁二酮为关键风味物质。
其他文献
<正>目的观察高脂肥胖SD大鼠肌肉、肝脏、白色脂肪及胰腺组织ACC基因表达的改变与外周胰岛索抵抗的关系及罗格列酮干预的效果。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C)、高
会议
研究目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类病情迅速进展的临床症候群,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极高,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肝移植是ALF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为禁忌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176;N
<正>为了研究中小学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对策,对上海市6个区县共3,607名中小学生就体育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上海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话
会议
门诊“三长一短”的现象一直是门诊病员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中就这一问题出台实施了预约诊疗等一系列政策.从制度上提供了思路和措施^[1,2]。实践
本质主义是个体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文化本质主义是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下个体与文化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方式,其认为特定文化下的有些内容本该如此,文化本质主义有利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