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讳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术界对唐代避讳进行过一些探讨,但缺乏对唐代避讳作整体、全面和专门的研究。即使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避讳的专著,论述也不够深入和系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有必要对唐代避讳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重新审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唐代避讳研究的薄弱环节,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碑刻资料和一些敦煌文书,在此基础上,对唐代避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以往史学界对唐代避讳的研究状况,包括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此前对唐代避讳分别从整体与局部上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国讳和家讳两方面。对避讳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及特点、社会影响作了论述,同时对唐代避讳中一些有影响的事例进行了研究。但也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弄清楚,研究的也不够全面,如对唐代避讳制度作一个全面的研究很少,其研究重点也只限于唐前期;同时与避讳相关的行辈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必须对唐代避讳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第二部分:对唐代避讳制度的演变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认为唐代的避讳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由相对宽松到逐渐严格,而最终走向衰落。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统治者在皇权得到加强的背景下,通过对孝道的提倡,来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唐王朝政治制度的兴衰影响到避讳制度的演变。第三,封建统治者唯我独尊的心理以及对避讳的态度是避讳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第四,魏晋以来的避讳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避讳的演变也有一定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唐代避讳的类型、方法及其特点。唐代避讳类型包括国讳、官讳、家讳、太子讳、皇后讳、外戚讳、憎讳等。避讳方法因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其中,避国讳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改字、省缺、改称、用“某”、“讳”字代替,以及变体、注讳、拆字、缺笔等。家讳有改称和题讳等方法。官讳往往有改换他官或任职之地,以及改下属之名等方法。其他类型的避讳,改变人名或物名,以达到避讳的目的。最后分析了唐代避讳的几个特点:其一,唐代避讳规模较大。其二,唐代避讳与礼法联系在一起。其三,避讳方法众多,是一个集大成者。其四,避讳范围广泛。其五,唐代避讳在地域上存在着宽严的差别,从而形成内紧外松的特点。其六,唐代避讳还扩展至周边国家。第四部分:论述了唐代避讳的作用与影响。首先分析了避讳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其次分析了唐代避讳对文献典籍产生的消极作用,以及避讳在学术研究中的利用。接着探讨了避讳对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唐代避讳对后世的影响。总之,文章紧紧围绕唐代避讳对其进行了系统、具体、深入的研究,结合当时唐朝社会发展的状况,对避讳制度及避讳风气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对唐代避讳的方法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具体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助于形成对唐代避讳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