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在人类生活中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城市化及工业化的步伐持续加快,外延式的城市发展道路和传统型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大量农用地快速向建设用地转化。这一方面,导致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典型表现是本省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超出国家规定上限,城市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被占用,使全省人均耕地量从1997年的2.21亩下降到2009年的1.78亩,威胁到粮食安全。要摆脱土地对山西城市未来发展的制约,解决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研究山西各地级市集约用地情况,挖掘城市用地潜力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辖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然后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找出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借鉴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城市环境质量四方面有代表性的选取11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TOPSIS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辖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2)在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将其评价结果进行整体比较,并运用聚类分析将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划分为集约型、适度性和粗放型三类,以明晰各地级市集约用地整体情况;然后通过各地级市间子目标层和指标层指标值进行微观差异比较,发现山西省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要素空间差异明显,并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3)选择基于指标偏离度的障碍度诊断模型从集约等级和具体城市角度对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测算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各地级市集约用地的最主要因素。然后在障碍因子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的对策,以缩小区域城市间差距,实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