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吸引着中外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释。在西方,《道德经》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种类最多的著作,如今其英译本已愈百种。《道德经》底本及注本不可胜数,原文文本艰辛难懂,思想博大精深,加之中外文化迥异,语言差异甚大,故译者在翻译这部中华经典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凸现的过程。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形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作为译者主体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仅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而且还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其中心视域是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而翻译活动同样也涉及到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因此阐释学和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上,阐释学肯定译者对原文的积极解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创造者。译者在对原文阐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信仰、人生经验、文化特征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译文也会反映出译者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特点。“偏见”,“历史的理解”,以及“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对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道德经》的英译在不断增多,但国内外对《道德经》的英译作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阐释学角度对《道德经》的英译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是一种尝试性且富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对所选四个《道德经》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处理,译者翻译策略的运用,如对原文风格的把握等,指出《道德经》的英译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