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凹式索—拱结构平面内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凹式索拱结构是新广州站工程采用的一种新型索拱结构,该结构将拉索和撑杆引入拱结构中形成一种新型的杂交索拱结构。内凹式索拱结构造型美观、建筑净空大、张拉工序简单,索拱中拉索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控制拱结构的挠屈变形,调节拱身内力构成,从而大大增强拱体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能,并可以调节拱脚推力,减轻支座负担,因而能够适用于更大的跨度。 本文完成了内凹式索拱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和极限破坏阶段的静力加载试验,进行了试验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索拱结构平面内弹塑性极限承载力研究,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该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结构的破坏过程和失效模式,并对影响结构承载能力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完成了两榀索拱模型在不同荷载工况下正常使用阶段和极限破坏阶段的静力加载试验,对试验现象和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各种工况下索拱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了解了该结构形式的受力特性、破坏过程和失效模式。 (2)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索拱结构的计算模型,对试验过程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计算模型和数值分析的正确性,并对内凹式索拱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 (3)结合前面的工作,采用弧长法对索拱结构的荷载-位移平衡路径进行跟踪,针对内凹式索拱结构的关键参数进行平面内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了各关键参数对内凹式索拱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表明:(1)内凹式索拱结构中拉索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控制拱的挠屈变形,增加结构刚度,减小上弦拱的弯曲应力,调节拱体的内力构成,提高拱结构的极限承载力。(2)在设计荷载对应的正常使用阶段,结构分析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可以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但荷载较大时,内凹式索拱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比较明显,应当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影响。(3)内凹式索拱结构中,撑杆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增加撑杆数量可以增大撑杆所在位置的局部刚度,从而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大拉索的截面积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拱身的弯曲应力,改善拱结构的受力性能;初始张拉力对结构的刚度影响很小;支座约束条件对内凹式索拱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支座的水平抗侧刚度越大,结构竖向变形、轴向应力和弯曲应力越小,轴向应力占总应力的比重越高。(4)影响结构平面内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索与撑杆的连接方式、拱的矢跨比,索的矢跨比、面积比、拉索初张力等。索与撑杆宜采用不可滑动的铰接约束;拱的最优矢跨比约为0.15左右;索矢跨比取值应小于0.1;考虑经济性因素,拉索面积应取拱截面积的5%左右;初张力对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影响较小,初张力的确定应当以平衡恒载作用下结构的水平反力为宜。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住宅要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出现了这种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结构是介于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之间的一种结构体系,兼有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其建筑功
简支变连续体系加固法分为预应力加固法和非预应力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加固效果好,但其技术要求高、施工工艺复杂、预应力筋的防腐问题和预应力损失问题严峻。非预应力加固
矿井井筒是矿山的咽喉,井筒的井壁结构稳定性则决定着整个井筒的安全性。在井壁结构的服役过程中,长期受到高矿化度水渗流作用,而水中的侵蚀性介质会对井壁产生腐蚀作用。忽
冻结法凿井工程中,斜井井壁在冻结壁解冻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历来是斜井建设工程的一个研究盲点。而伴随着冻结壁解冻,斜井井壁受温度场、水分场、力场等多场作用,受力工况复杂
高强钢筋强度高、性能稳定,能有效减轻建筑物自重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颁布和实施,HRB400(新Ⅲ级钢)级钢
钢结构是当前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强度高,延性好,特别是钢框架结构以它自重轻,使结构有更大使用面积和净高等优势满足现在对房屋设计的需求而得到了大量推广。
网架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轻、造型丰富美观、综合技术指标好等特点,是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结构减震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已应用于多高层
随着我国西部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寒区地段的冻土工程也在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随着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使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铁路、管道等生命线工程设施
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是工程选址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工程盲目建造在不稳定的地段上,特别是重大的工程项目(如水坝、核电站、机场等),工程场地地基一旦失稳,将会造成极为
近年来,有关桩基承载特性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目前在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据分析中,往往忽略了实际加载装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用理论方法模拟单桩载荷试验结果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