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主要的胶质细胞。既往曾认为它在视网膜中只是起支持和营养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纯化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内Ca2+成像技术以及膜片钳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益增多的实验证据表明,Müller细胞比过去的认识更为复杂的多。它与视网膜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双向通讯,可通过改变细胞外空间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或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来调制神经元的活动。因此,在视网膜信息处理中起着主动而处于动态的作用。两栖类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胞体较大,材料易得,是胶质细胞研究的理想标本。本实验以牛蛙视网膜为材料,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Western blotting和膜片钳记录等技术作了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 牛蛙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本实验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牛蛙视网膜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的胶质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FAP单克隆抗体选择性标记牛蛙视网膜几乎所有的Müller细胞,其胞体和突起均被清晰地标记,说明GFAP是Müller细胞的特异标志物,这为用形态学方法在体研究视网膜Müller细胞提供了理想的工具,也为Müller细胞的离体鉴定提供了依据。鉴于两栖类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区域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GFAP的抗体为探针研究了牛蛙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发现其特征如下: (1) Müller细胞亘视网膜全层,形态一致、分布均匀,且随视网膜厚度的不同而其形态、分布均呈规律性变化,即在视网膜最厚的黄斑区,细胞细而长;随着视网膜厚度向周围区逐渐变薄,而细胞变得越来越粗而矮。(2) 在外核层、内核层及节细胞层,Müller细胞紧密包绕各种不同的神经元,但在内网状层Müller细胞对神经元突起的包绕较松散。其杆状突起易于精确计数,且每个Müller细胞在此仅有一个突起,因而选择在此处研究Müller细胞的分布特征。(3) Müller细胞密度由黄斑区向外周区逐渐降低。以黄斑区为最高,达1.5±0.2(mean±SD,n=5)×104/mm2,而外周区细胞密度仅为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