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形态、分布及γ-氨基丁酸转运体、谷氨酸转运体EAAC1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表达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主要的胶质细胞。既往曾认为它在视网膜中只是起支持和营养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纯化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内Ca2+成像技术以及膜片钳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益增多的实验证据表明,Müller细胞比过去的认识更为复杂的多。它与视网膜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双向通讯,可通过改变细胞外空间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或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来调制神经元的活动。因此,在视网膜信息处理中起着主动而处于动态的作用。两栖类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胞体较大,材料易得,是胶质细胞研究的理想标本。本实验以牛蛙视网膜为材料,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Western blotting和膜片钳记录等技术作了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 牛蛙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本实验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牛蛙视网膜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的胶质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FAP单克隆抗体选择性标记牛蛙视网膜几乎所有的Müller细胞,其胞体和突起均被清晰地标记,说明GFAP是Müller细胞的特异标志物,这为用形态学方法在体研究视网膜Müller细胞提供了理想的工具,也为Müller细胞的离体鉴定提供了依据。鉴于两栖类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区域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GFAP的抗体为探针研究了牛蛙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发现其特征如下: (1) Müller细胞亘视网膜全层,形态一致、分布均匀,且随视网膜厚度的不同而其形态、分布均呈规律性变化,即在视网膜最厚的黄斑区,细胞细而长;随着视网膜厚度向周围区逐渐变薄,而细胞变得越来越粗而矮。(2) 在外核层、内核层及节细胞层,Müller细胞紧密包绕各种不同的神经元,但在内网状层Müller细胞对神经元突起的包绕较松散。其杆状突起易于精确计数,且每个Müller细胞在此仅有一个突起,因而选择在此处研究Müller细胞的分布特征。(3) Müller细胞密度由黄斑区向外周区逐渐降低。以黄斑区为最高,达1.5±0.2(mean±SD,n=5)×104/mm2,而外周区细胞密度仅为3.5±0.5
其他文献
1997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斯纳,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因子,这种致病因子被称为朊蛋白(prion)该缩写名来自全称‘蛋白质感染颗粒’。这种新的致病源由于本身没有基因组而有别于已知的致病源(如细菌、病毒等)。朊蛋白在人和动物可引起遗传性海绵状脑病(TSE)。在动物病中有羊瘙痒症、疯牛病等,在人类可引起雅各布氏病、库鲁病等。羊瘙痒症是最早发现的朊蛋白病,而疯牛病在英
学位
Ndr2属于Ndr基因家族。人Ndr2首先由本室于2000年1月克隆得到。初步研究显示,该基因在72种正常组织均有表达,而以脑组织表达最高;且Ndr2基因为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讨Ndr2基因在人体内的功能,本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着重对Ndr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分布特点及生理、病理意义进行了探讨。另外还观察了Ndr2在其它几种组织及相应肿瘤中的
目的 观察一侧胫、腓骨骨折刺激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全脑)的星形胶质细胞(AS)与神经元在光镜、电镜水平结构的变化,以探明伤害性刺激条件下脊髓和脑内哪些部位或核团的胶质细胞起反应,反应性AS与神经元相互关系如何?从而研究AS在外周疼痛刺激反应中是否对神经元具有主动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AS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通讯结构在疼痛刺激反应调节中的作用。 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外周
汉坦病毒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其结构蛋白的免疫学研究表明,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都与保护性免疫有关,其中囊膜糖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其免疫原性较弱;NP的免疫原性最强,它诱生免疫保护的机制被认为与其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有关。本室前期研究工作证明其抗原位点主要集中在S基因编码区5’端约0.7Kb片段的编码蛋白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两种结构蛋白的相互关系并使之优势
研究背景 细胞在新陈代谢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过程中,不断面临着细胞内外渗透活性分子在细胞内外的流动,从而不断产生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使细胞处于不断变化的渗透梯度中。由于细胞对水的自由通透性,水分会依据渗透梯度通过渗透或水通道流入或流出细胞,从而产生细胞容积的变化。可见既使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的容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与此相适应,许多细胞进化了自身的细胞容积调节功能,即当细胞受到非等渗刺激而
学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年发病人数为5-10万人,临床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分为大(L)、中(M)、小(S)3个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ERK1(p44 MAPK)/ERK2(p42 MAPK)和CREB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初步研究,第二部分为aczonin C2A结构域编码序列的克隆、表达和抗体制备。 一,ERK1/2是在细胞分裂和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而这种激酶在成年动物神经系统中丰富表达的事实又提示它在非分裂/分化的神经元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解一种蛋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是阐明此蛋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latelet and T cell activation antigen 1,PTA1)是1997年基因克隆的新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胞膜外区含有2个免疫球蛋白V样结构域,表达于活化T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表面。IL-2、TNF-α、佛波酯(PMA)和PHA对PTA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TGF-β有下调作用。PTA1单抗可以诱导血小板
学位
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又称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7)。最早由Ozkaynak发现,并于1990年将其基因克隆成功。随后对它的蛋白组成、生物学作用等有了深入的认识。OP-1属TGF-β超家族,与TGF-β家族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人的OP-1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上,其全长cDNA 1878bp,开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