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加卸载下红砂岩次声波特征及损伤表征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岩石材料损伤破坏过程中低频信号特征,对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和循环加卸载次声波试验,首先研究其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然后分析红砂岩加卸载过程中次声波特征,并与单轴压缩下次声信号特征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基于耗散能法和次声波法表征岩石损伤破坏过程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红砂岩力学参数分析,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弹性应变、总应变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塑性应变明显下降后又缓慢上升。除高应力阶段,弹性应变占比出现下降,其余各循环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塑性应变占比反之,且在第一次循环,塑性应变占比大于弹性应变占比。加载变形模量前期随着循环次数的增而增加,在高应力阶段出现降低,而卸载变形模量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对红砂岩次声波特征分析,循环加卸载下较高次声的幅值、振铃计数率和能率更易在各循环上限应力及其附近出现。在低应力阶段,次声的幅值、振铃计数率和能率相对较低且平稳,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增量相对较少,次声活动较弱;随着应力的增加,次声信号出现明显的变化,次声活动增强;在高应力阶段,次声信号特征变化最为显著,次声的幅值、振铃计数率、能率出现最大值,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增量最多,此特征表现出与加载路径无关,与应力大小有关。峰值强度前,次声活动相对平缓,循环加卸载下表现的更为明显,但仍有大量的次声信号产生。(3)基于耗散能法表征岩石损伤,损伤变量和累计损伤变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曲线呈现“上凹”形态。在低应力阶段,损伤较小;随着应力的增大损伤不断增加;进入高应力阶段,在第五次循环累计损伤变量达到最大,且损伤增量最大。(4)基于次声振铃计数和次声能量表征岩石损伤,加载和卸载阶段都会产生损伤,累计损伤变量随循环的增加而增加,曲线呈现向上弯曲的非线性增长形态。在低应力阶段,损伤较小;随着应力的增加,损伤显著增加;在高应力阶段,损伤急剧增加。(5)基于耗散能法和次声波法都可较好的表征岩石损伤,外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为单调增长且不可逆。基于次声波法表征岩石损伤,不仅可以表征加载阶段的损伤,还可以表征卸载阶段损伤,而基于耗散能法只能表征每级循环的损伤。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航空工业的高速发展,结构优化在飞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结构设计中,拓扑优化设计又是目前研究最多,最具挑战性的。通过对拓扑优化的使用,使得飞机零构件在
我国西部山前构造带成藏条件十分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而复杂山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制约了复杂山前构造带的油气勘探进展。山地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的难点主要来自复杂山地
本论文通过油气源对比、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以及运用TemisFlow软件进行盆地模拟,对中扬子下组合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两套泥质岩是中扬子地区
近年来对生物电化学系统(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BESs)用于去除重金属Cd(II)进行了大量研究,在BESs中微生物对Cd(II)的耐受浓度一般低于50 mg/L,远低于传统生物法对Cd(II)最高80
随着油气资源日益紧张,凝析油气勘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凝析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巴中-通南巴地区烃源岩地化特征及分布情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极具开采前景的潜在能源之一,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冻土区和海洋沉积层中,储量非常可观。水合物储层属于多孔介质,具备一定的渗透性,其渗流特性会对天然气水合物
本文针对页岩储层水力压裂的特点,利用RFPA3D软件建立多种储层岩心数值模型,探究在不同地质条件的页岩储层中,压裂液排量和黏度对水力压裂的影响。首先,建立无层理裂隙储层岩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露天矿开采面临复杂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特别是大水矿山有严重的涌水、突水等水害问题。帷幕注浆作为一种有效止水技术在大水矿山开采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力能源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能够促进科技与工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电力能源短缺,严重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必不可少器件,
有机半导体激光器因其拥有较高的受激吸收和增益,较小的温度依赖性,可溶液加工,低成本,可柔性等优势,有望能满足研究与应用对高质量光源的需求。然而,尽管光泵浦的有机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