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下文简称EDI SD—OCT)设备加强厚度成像技术测量脉络膜厚度,分析8-10岁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值,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观察2013年6月至20013年9月份75例8-10岁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的儿童志愿者150只眼纳入研究,运用标准验光法根据不同的屈光度分为三组,远视眼组为(A)、正视眼组为(B)和近视眼组为(C);并采用蔡氏IOMaster对受检者进行眼轴长度的测量,采用三分位法根据不同眼轴分为20.35-22.42mm组(D1)组,22.42-24.49mm组(D2),24.49-26.56mm组(D3);利用Spectralis(德国海德堡医疗设备)EDI SD—OCT设备加强厚度成像技术,能获得脉络膜截面图,运用长度8.8mm扫描线对受检者后极部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完毕后,利用其内置标尺对黄斑区脉络膜进行测量,收集黄斑区9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值,分别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O)及距中心凹1mm和3mm处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分别记为N1、T1、S1、I1,N3、T3、S3、I3。将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受检者不同方位及性别、眼别、屈光度组、眼轴组中心凹CT值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 结果: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平均值为(297.44±55.32)μm,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VOA)对N1、T1、S1、I1,N3、T3、S3、I3方位与中心凹下CT值比较,发现除N1、N3、I3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T1、S1、I1、T3、S3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男女性别间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值进行比较,发现女性受检者O值高于男性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SD-t检对A、B、C男女分别进行组间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值比较发现,女性中A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05);而男性中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受检者屈光度度数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值呈正相关R2=0.189,P<0.05),眼轴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O)呈负相关(R2=0.294,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检者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值随眼轴增长而下降,眼轴每增加1mm,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值下降23.58μm(Y=848.82-23.58X1,R2=0.294, R2ad=0.289, P<0.05)。 结论:8-10岁儿童黄斑区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97.44±55.32)μm,且随眼轴增长而下降,眼轴每增加1mm,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值下降23.58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