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了各类翻译实践。相比中国传统译论而言,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路和学术视野似乎更显开阔。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文化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指翻译标准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也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影响最大的。他们的译学思想曾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众多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者。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中重静态分析的研究范式,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研究,为我们建立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纽马克坚持原文本的权威,以“对等论”为评价标准,通过对原文本的功能分析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其理论对传统的翻译如文学、应用文翻译等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分析两大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