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着藻类是水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能量,具有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净化水质等功能。底栖动物是影响附着藻类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不同密度的底栖动物对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影响效果不同。本论文于2014年4-11月以生物填料为基质研究了白洋淀鲥鯸淀水产养殖区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4-7月开展了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养殖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分析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的养殖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以及水质的影响,以期为运用生物操纵修复水体营养化及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1、鲥鯸淀养殖区附着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调查期间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109种;硅藻门57种,占52%,绿藻门28种,占26%;蓝藻门9种,占8%,裸藻门6种,约占6%;其他种类较少,甲藻门5种,隐藻门3种,金藻门仅1种。鲥鯸淀养殖区夏季(6-8月份)水体中层附着藻类的密度、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初级生产力均高于上、下两层,而春(4、5月份)、秋季(9-11月份)水体上层附着藻类的密度、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初级生产力高于中、下两层;附着藻类有机质含量全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初级生产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夏季(8月份)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达到最大,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8月份附着藻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出现了优势度极显著的优势种简单颤藻(Oscillatoria simplicissima)(p<0.01),并且附着藻类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随着水深度的增加和温度的上升而越显著。春季(4、5月份)水温及溶解氧是影响附着藻类的关键环境因子,夏季(6-8月份)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与水体总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秋季(9-11月份)附着藻类的密度、有机质含量与氮磷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全年附着藻类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鲥鯸淀养殖区水体pH、氮磷含量能够促进附着藻类的有机质的积累与密度的增加。2、中国圆田螺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研究期间,对照组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65种;绿藻门最多,39种,占总种数的60%;硅藻门次之,18种,占28%;裸藻门5种,约占8%;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5%,金藻仅1种。试验组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87种。绿藻门47种,占54%;硅藻门26种,占30%;裸藻门4种,约占5%;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3%,金藻仅1种,中国圆田螺试验组与对照组附着藻类群落中绿藻门与硅藻门种类占优势。由于中国圆田螺偏好于摄食绿藻,随着中国圆田螺密度的增加,试验组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细胞个数占藻类总数的百分比减少;附着藻类密度、有机质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但附着藻类密度和有机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低密度(400 ind./m3)中国圆田螺试验组附着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于中国圆田螺营养盐的释放,随着中国圆田螺密度的增加水体氨氮、总氮含量增加。中国圆田螺的添加对水体总磷含量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低密度(400 ind./m3)的试验组除磷效果最佳。3、日本沼虾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日本沼虾试验组(对照组同上)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88种。绿藻门48种,占55%;硅藻门26种,占30%;裸藻门4种,约占5%;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3%,金藻仅1种,日本沼虾试验组与对照组中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与硅藻门均占优势,日本沼虾的密度越大,绿藻门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越高。研究后期,日本沼虾试验组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鼓藻属maximum藻(Cosmarium maximum)极显著优势(p<0.01)。对照组附着藻类密度、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于日本沼虾试验组,对照组与试验组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均呈增长趋势,对照组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低于试验组,且低密度(200 ind./m3)日本沼虾更有利于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增加。对照组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不大,试验组附着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低密度(200ind./m3)试验组能够增加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而较高密度的日本沼虾试验组会使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的细胞个数比例增加,降低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日本沼虾试验组水体总氮、氨氮、总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日本沼虾密度的增加水体总氮、总磷、氨氮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