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和《道德经》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载体,其隐喻语料也十分丰富,但以往的研究多限于文本注释、哲学价值、翻译等方面,鲜有从认知角度开展的研究,而从认知角度上对两本典籍所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基于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采用定量、定性、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语》和《道德经》这两本典籍中的主要概念隐喻,对两本典籍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其主要概念隐喻和所表达思维的异同点,并解释导致这些异同点的原因。研究发现:1.《论语》中存在九大概念隐喻:得道是旅程隐喻、人隐喻、水隐喻、理想社会是和谐家庭隐喻、上中下空间隐喻、东西南北空间隐喻、仁和德隐喻、国家隐喻、权威隐喻。《道德经》中存在五大隐喻:道隐喻、德隐喻、上中下空间隐喻、左右空间隐喻、国家隐喻。2.《论语》和《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类型、源域、表层意义、深层意义(通过修身、齐家、平天下、用兵四个话题进行阐释)。(1)两本典籍中的概念隐喻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部典籍中主要概念隐喻的类型都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实体和物质隐喻、拟人)。其次,两部典籍都选取和自然相关的事物作为其源域来表达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再者,孔子和老子对道的本质和空间隐喻的表层意义的理解基本一致。最后,他们对修身(教化民众)和平天下(领导者和民众关系的重要性)这两个主题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基本一致。作者通过分析认为这些相似之处的原因在于:两部著作所形成的的战乱历史环境和当时特殊的中国文化,以及孔子和老子两大思想家在工作和教育方面相似的经历。(2)两部典籍中概念隐喻的不同点也十分明显:首先,《论语》和《道德经》中主要概念隐喻类型的比例不同。《论语》中结构隐喻占很大比重,但《道德经》中本体隐喻占很大比重。其次,除了两者都选择的自然事物作为其源域外,孔子选择偏生活化的事物作为其源域,而老子则偏向于选择和雌性相关的事物作为其源域。更重要的是,孔子和老子对“水”、“道”、“下”、“中”的表层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大不同。最后,他们对齐家、平天下(对举荐人才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态度)和用兵这三个主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孔子和老子在家庭环境、工作和教育方面的经验不同、老子所特有的楚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论语》和《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加深了对概念隐喻内涵和运作机制的理解,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该研究也对《论语》和《道德经》深层内涵的理解具有借鉴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