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五行针灸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土行人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验证和探索其临床实用价值。为古法针灸相关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纳入标准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土行人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以五行针灸疗法为治疗组、以中药对照组为中药组和以西药对照组为西药组,三组分别为30例患者。治疗组给予五行针灸治疗,该组病人第一次治疗均取穴:双侧的肺俞、心包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冲阳、太白,在每个病人第一次治疗后,第二至第四次治疗均取原穴(双侧的冲阳、太白穴),每周治疗1次,疗程为4周;中药组给予汤剂附子理中汤与四神丸合方辩证加减服用,日1剂,水煎400ml,每天两次,早晚餐前20分钟服用,疗程为4周;西药组采用服用匹维溴铵片治疗,每天服用3次,每次50mg,餐后服用,疗程为4周。均再随访4周,整个临床研究共为8周。三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选择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达4周后都分别进行中医症状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评定、Bristol总积分评定、IBS生活质量评价、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经络红外热成像皮温的测定、复发率测定,从而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安全性。整个课题的研究数据资料运用Excel进行汇总和SPSS25.0统计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0.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5.5%,三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2)中医症状总积分:三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且治疗组在腹痛、腹泻等方面改善程度更大(P<0.05),治疗组的改善效果较中药组、西药组显著(P<0.05),中药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3)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治疗组与中药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下降较中药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三组的IBS-QOL生活质量评分在日常运动、精神状态方面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中药组的改善程度较西药组明显(P<0.05)。在日常社交、情绪状况、工作影响、精力改变及饮食影响方面,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状态方面,治疗组与中药组及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HAMD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减低(P<0.05)。三组患者中,治疗组与中药组疗效更显,均优于西药组(P<0.05)。(6)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治疗后,三组患者的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说明五行针灸疗法较中药组及西药组的疗效更佳。(7)经络红外热成像皮温:三组患者治疗前任督二脉、脾俞、肾俞均温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中药组均显著性提高脾俞、肾俞穴及任督二脉皮温,治疗组较中药组比较更优(P<0.05);治疗后,西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皮温未见明显差别(P>0.05)。(8)复发率的比较:结束治疗4周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7%,中药组为30.0%,西药组为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可有效控制病情,其临床疗效更稳定。(9)安全性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特殊不适及不良反应的产生。三组的生命体征情况与辅助检查都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结论:(1)五行针灸疗法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及总体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除此之外,五行针灸疗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大便性状及IBS症状严重程度方面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2)结合红外皮温检测疗法对其他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3)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证实了五行针灸疗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可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