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与“原心”——《文心雕龙》理论基础剖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到目前为止对《文心雕龙》的研究非常多,论文从刘勰的“原道”出发,试图深入分析“原道”的理论局限和潜在的“原心”主张的文学实践意义,并以此理清《文心雕龙》从“原道”到“原心”的理论思路,揭示了刘勰的这种理论思路对后世文学实践的启示。   全文分引论和正文两部分。引论介绍了“原道”与“原心”概念的由来与内涵,说明了课题研究的缘由。   正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文心雕龙》之“道”以及《原道》之“道”的二重性。文章认为“原道”之“道”主要包含了儒家之道和自然之道,二者对刘勰的文学理论都有理论指导意义,并由此进一步论述了“原道”的理论实质、意义和局限。   第二章主要概括了《文心雕龙》之“心”论,分析了刘勰的道、心关系并探讨了其理论渊源。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挖掘刘勰的文学理论中潜在的“原心”文学主张,对潜在的“原心”主张的内涵、实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原心”是刘勰的文学实践理论基础,其内涵就是以心为源,以心为本,以心为美;其实质是强调“心”对“道”之二重性的融合,并张扬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独特意识;在“道”、“心”关系的天平上,“原心”代表的是对“心”的重视,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对真情的强调,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尊崇,对文学新变的肯定,其意义在于使文化意义上的文学回到文学本体,肯定文学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四章主要揭示了刘勰从“原道”到“原心”的理论思路的得失以及对后世文学实践的启示。“原心”主张的实践意义在于作者在自己的文学实践过程中,以“心”为源,以“心”为本,以心为美,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走出纯粹复古的囹圄。
其他文献
医学自古即是仁术,医生则是仁爱的传递者。不论是中国的《黄帝内经》还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都倡导医学的人性。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似乎越来越重视其科学性,“治人”还是单纯的“治病”成了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真实写照1:81岁老年男性,咳嗽,CT示可疑肺癌,又是气管镜,又是穿刺检查,没法明确不敢开刀,做了两次小剂量化疗,进医院时好好的,一个半月后卧床不起,咳嗽不止,亲友们
期刊
本文以叙事美学来关注当下藏族文学叙事的发展与面临现代性的遭遇。藏族传统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其自身的叙事传统,藏族社会在传统的“故事”言说中完成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
列国系列小说,大致包括成书于明代的《春秋列国志传》、《新列国志》和清代的《东周列国志》,在历史演义类小说中一向被认为是羽翼信史类的典范型作品。由于作为小说作者或评点
上天有时候似乎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由先天精血遗传所决定的。但上天却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同时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来弥补,所以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说。因此我们看一个人30多岁以后的身体差异状况,基本上是由他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补养后天资助先
期刊
大陆作家残雪和台湾作家施叔青早期的创作都执著于怪诞和鬼魅世界的营造,并在作品中寄寓着深层的精神追问。本文拟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关注残雪和施叔青创作的内在关联。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