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逐年增长,以大数据、垂直搜索引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有了很大的创新。而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大量的消费信贷需求产生,很多需求难以从传统金融那里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得以崛起并且快速的发展,给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找到金融创新的方式方法,加强业务创新,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正是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对商业银行影响为研究的目标,以不良影响为研究的侧重点,进一步展开研究。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深入分析了六种主要的资金融通模式,包括P2P网络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金融网销、互联网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维采集和深入使用信息、去中介化和传统金融账户后台化的特点,逐渐改变传统金融业的操作模式,有显著的长尾效应和规模效应。未来互联网金融还会在账户一体化、数据共享和全需求覆盖上有进一步的突破。然后,从现状分析和计量分析两方面分别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在现状分析中,对比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发现银行业整体来看不景气,业绩下滑,不良贷款率上升,与互联网金融正好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多个业务领域与其进行竞争,包括存款领域、贷款领域和中间业务领域等。在计量分析中,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构建分割市场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基本职能所在的流动性供给造成的影响。二是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效益性的影响。最后,从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创新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商业银行弱化互联网金融不良影响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效益性有显著影响,两者呈现负向相关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增长越快,商业银行的效益越差。第二,在商业银行基本职能所在的流动性供给上,如果互联网金融具备技术优势或者自身优势更强,在流动性产品领域,其竞争力要优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收益会受到冲击。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题视角较为新颖。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金融中介的新生跨界金融业态,其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还相对较少。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研究属于前沿研究,选题紧贴热点。第二,本文采用分割市场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用现状分析加以佐证,结果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