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最高处是青藏高原,但在东经95度至105度间,却有多条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将青藏高原东部切割出条条深谷,形成南北通道。上古以来,西北、西南地区民族的大迁徙,多经由这一地区的这些通道。拉铁摩尔称此地为中国内陆边疆。中国民族学界称其为历史民族走廊、藏彝走廊或汉藏走廊。本文是笔者基于多年在康定工作的经历,研究这一地区宗教信仰变迁的结果。本文第一章是绪论,叙述选题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康区地理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康区居民虽然以藏族为主,但在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均呈现与西藏的显著差异,包括社会形态、语言方言、宗教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第二章总括康区文化属性和当地藏传佛教特征。讲康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树、云南的迪庆州等地。这些地区加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康区或康藏地区,或西康地区。本文所指康区为最狭义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佛教较早从西藏传入康区,使得康区的佛教古老教派影响大,传承盛,教派齐全,但各教派能共融共存,并涌现出一批著名教派创始人和活佛。历史上,各教派与中央政府联系紧密。第三章为实地案例。首先以稻子坝村为例谈两个方面:从长时段角度看,当地宗教的作用在淡化。文革前后这段时间,宗教甚至曾销声匿迹。但从近年看,宗教又呈上升趋势。本村居民了解藏传佛教教义的占51%,通过阅读宗教书籍了解藏传佛教知识的占35%。由于能阅读宗教书籍的一般是年轻人,所以从年轻人回归佛教信仰可见其上升趋势。其次又以南无寺为例,从调查的情况印证僧人对宗教认同强烈。主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并愿起中坚作用的僧人占寺中人数73%。根据笔者在康区工作十二年的体验,目前是当地宗教淡出政治(与解放前相比)的时期,又是当地居民信仰强化与宗教功能转化(近年来宗教加速复苏)的时期。第四章在两种视角下讨论人们对对当地宗教复兴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发展史认为宗教是人类特定阶段的产物,终将消亡,现阶段应引导其配合社会建设。文化生态学则认为:藏传佛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障其发展和传承。本文认为宗教信仰的多元平衡是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生活中,只要国家不以宗教为敌,不以宗教消亡为目标,多元平衡的宗教信仰就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中国面对全球化,走向开放,更应该把文化多元论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相结合,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指导下,以开放、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各民族民间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