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研究一直为岩石力学与工程界所关注。本文综合应用岩石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数值计算等理论方法,对裂隙岩体初始几何损伤本构方程和裂隙损伤演化及工程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研究一直为岩石力学与工程界所关注。本文综合应用岩石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数值计算等理论方法,对裂隙岩体初始几何损伤本构方程和裂隙损伤演化及工程应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首先,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针对裂隙岩体结构特征,从几何损伤的角度,引入了一个损伤矩阵来描述由于裂隙存在而造成的岩体初始几何损伤,以裂隙面面积、裂隙面方向、裂隙面间距及密度等作为损伤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多组裂隙面在各截面上的初始损伤贡献进行叠加来近似描述多组裂隙面的各向异性损伤,根据应变等效假设,将损伤矩阵引入岩体初始损伤本构方程,得到了基于莫尔一库伦准则的岩体初始损伤本构方程。根据前人工作从断裂力学角度考虑了岩体中次生裂纹的产生并在本文中推导出岩桥贯通的破坏准则,针对裂隙岩体建立了损伤演化强度判定准则。在VC++6.0环境下,以Flac3d-261数值计算通用软件为开发平台,编写了岩体初始几何损伤本构模型的程序块,实现了该软件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阐述了二次开发程序块的运行原理;应用Flac3d自带的fish语言编程,编写了裂隙岩体损伤演化破坏准则程序,并结合岩体初始损伤本构模型的程序块,完成了岩体初始几何损伤和裂隙岩体损伤演化的程序实现。最后,运用开发的本构模型,对双江口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及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裂隙岩体初始几何损伤和裂隙损伤演化分析,并与弹塑性计算进行了比较,从对比结果来看模型基本上是合理的。同时,根据计算结果,为地下洞室群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在假设混凝土板底无脱空、无裂缝,均匀支撑的条件下,以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的叠加值小于等于混凝土疲劳强度作为设
钢管混凝土柱单腹板肩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多年的使用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宝钢十五规划项目中对肩梁形式进行了改进,但目前对改进后的新型肩梁的受力性能和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区用地紧张造成交通拥堵,因此地下空间开发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方法。桩基础托换后开发地下空间必然要开挖土方,
顺应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市场出现一种比较先进的桩型。称作预制螺旋桩。相对于其他桩型,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使用性能,它改变了传统直型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为缓解城市发展空间限制,地下结构的建设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研究与探讨地下结构的抗浮稳定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而在工程上常
地基和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根本,当作用在其上的荷载存在差异或基础下存在分布不均匀的地基土层时,基础将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当这个沉降值超过某一限度后,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粘结滑移关系,是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核心问题。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了采用轴心受拉试件的试验方法,目的是为了比较直接地研究不同锈
室内试验对地震作用的模拟常采用Seed液化判别简化分析法,该方法仅考虑S波的剪应力作用,并用单向动三轴试验在试样45°面上进行模拟。基于这样的动三轴试验结果,在工程上得到
托换桩与土钉墙相结合的支护体系作为一种新型托换支护形式,其工作机理与传统的复合土钉墙支护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为确保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使用,传统的复合土钉墙是通过限
在工程领域,极限平衡法仍然是土坡稳定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困难是寻找最危险滑裂面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对于均质边坡,用传统的方法已经可以找到全局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