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CDYL通过miR-1180靶向作用YAP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存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是第二大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浆细胞恶性克隆性增生为表现形式,目前仍然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虽然目前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新药的上市以及新型免疫疗法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疗效和患者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5年总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仍然以复发为结局。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进展与预后的因素有很多,染色体异常、癌基因突变激活以及骨髓微环境的改变等都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进展及预后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尚无判断疾病预后的理想分子指标,探索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是目前研究热点。circRNA作为一类新型非编码RNA,是一种共价闭合内源性非编码RNA。它既没有5’末端和3’末端极性,也没有PolyA尾,因此结构稳定,并且不易被核酸内切酶降解。circRNA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对circRNA的深入研究对揭示肿瘤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irc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作为miRNA的“海绵”吸附miRNA、翻译蛋白、调节RNA结合蛋白、调控亲本基因表达等等。目前关于circRNA功能报道最多的是其竞争性结合miRNA,抑制miRNA对下游靶基因的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功能与生物学行为,在肿瘤发生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3种与癌症相关或者其亲本基因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包括circ-CDYL、circ-HIPK3以及circ-ACC1,预实验利用qRT-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样本与正常对照样本中这三种circRNA的表达,发现相较于对照组,circ-CDYL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稳定高表达,于是选定circ-CDYL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研究。circ-CDYL位于6号染色体上chr6:4891946-4892613,衍生自其亲本基因CDYL的外显子的头尾拼接。有文献报道,circ-CDYL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如circ-CDYL对肝细胞癌发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在套细胞淋巴瘤中与疾病进程相关。然而,circ-CDYL在MM中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临床样本检测明确初诊MM患者与正常人之间circ-CDYL的差异性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分析的方法,探讨circ-CDYL用于判断MM预后的可能性及合理性。根据其结构特点及在MM细胞内定位,推测其在MM中生物学功能,并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3种与肿瘤相关或者其亲本基因与肿瘤相关的cir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预实验锁定circ-CDYL作为目的基因进行研究,扩大样本量收集,72例MM样本与13例正常对照样本经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irc-CDYL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探索circ-CDYL作为MM潜在的预后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及合理性。2、慢病毒包装构建稳定的circ-CDYL敲低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和EdU法检测细胞细胞活力和DNA复制能力,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进一步明确circ-CDYL对骨髓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3、核浆分离分别提取胞核与胞浆RNA,通过Realtime PCR实验确定circ-CDYL在细胞中的定位。4、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circ-CDYL靶向作用的miRNA,Realtime PCR实验检测mi RNA的表达水平,确定miR-1180为下游miRNA,同时检测临床样本中miR-1180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1180与circ-CDYL表达相关性。通过circRNA下拉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一步验证miR-1180与circ-CDYL的靶向作用。5、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YAP基因可能为miR-1180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行验证。6、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过表达及敲除miR-1180后YAP的m RNA表达情况。7、在稳定沉默circ-CDYL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180抑制剂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YAP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明miR-1180靶向调控YAP。从而确定circ-CDYL、miR-1180及YAP调控网络8、在稳定沉默circ-CDYL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180抑制剂,恢复YAP的表达后,通过EdU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9、体内实验,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沉默circ-CDYL对多发性骨髓瘤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瘤组织内miR-1180和YAP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YAP与Ki-67表达情况,评估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结果:1、circ-CDYL的差异性表达:与正常对照样本相比,circ-CDYL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瘤细胞显著高表达。2、以circ-CDYL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irc-CDYL表达量与骨髓瘤临床危险因素相关性表明:circ-CDYL表达量与ISS、DS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circ-CDYL组的患者更多的是ISS和DS分期III期,容易伴发高钙血症,并且高表达circ-CDY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表达circ-CDY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沉默circ-CDYL会大大降低MM细胞DNA的合成速率,降低MM细胞的活性,同时促进MM细胞的凋亡。4、核浆分离Realtime PCR实验证明circ-CDYL主要定位于MM细胞质中。5、circRNA下拉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ealtime PCR实验表明,miR-1180为circ-CDYL的下游靶标,即circ-CDYL竞争性结合miR-1180。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ealtime PCR实验验证YAP与mi R-1180的关联性,即miR-1180靶向结合癌基因YAP。7、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在沉默circ-CDYL细胞中,YAP mRNA和蛋白水平均被下调,而miR-1180的敲低有效地阻止了这种抑制作用。从而确定circ-CDYL、miR-1180及YAP调控网络。8、在沉默circ-CDYL的细胞中恢复YAP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增强。9、体内实验结果:成功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沉默circ-CDYL后MM移植瘤体生长减慢,瘤体重量和体积明显减小,瘤组织细胞内mi R-1180上调而YAP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M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侵袭能力下降。同时证明体内也存在circ-CDYL/mi R-1180/YAP调控轴。结论:1、circ-CDYL在初治MM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并且circ-CDYL高表达的患者预后差,可以判断MM的预后。2、circ-CDYL靶向结合miR-1180,与miR-1180表达呈负相关关系。3、miR-1180靶向抑制YAP的3′-UTR区,抑制YAP的表达。4、circ-CDYL在MM细胞中通过靶向结合miR-1180而上调YAP的表达,并促进MM细胞增殖与侵袭。5、动物实验证明体内确实存在circ-CDYL/miR-1180/YAP调控网络。
其他文献
1.背景脑胶质瘤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0%~60%,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占到60%左右。其是颅内所有肿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生长速度快,且侵袭力强。目前,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为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及化疗。胶质瘤在早期,就已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向周围脑组织侵袭,手术无法完全将肿瘤从正常组织中剥离,从而导致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预后较差。所以,亟需明确的预后指标或bioma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致命的癌症。整合素β5(ITGβ5)被认为可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在胶质母细胞瘤中ITGβ5的功能还未被探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ITGβ5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GBM间质亚型以及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并进一步验证了 ITGβ5参与GBM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和血管生成,从而为GBM寻找有价值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目的: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其中,雌激素受体阳性(ER阳性)患者占多数。随着内分泌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有了更好的治疗前景。他莫昔芬目前是ER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他莫昔芬是一种雌二醇竞争性拮抗剂,除了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它还可以通过阻断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但是患者
目的:肝细胞癌(HCC)以恶性度高及预后差为特点,对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全身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最常用治疗策略。对肝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能够发掘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并用来评价预后,作为治疗的靶点,并能使化疗增敏,减少化疗药的应用剂量。阿霉素(ADM)是晚期肝癌治疗中最主要的化疗药物,但阿霉素耐药是影响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miRNA参与大部分肿瘤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等恶性行为,并对肿瘤化疗耐药具有调控作用
目的: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尽管有显微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但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其预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脑胶质瘤分为四级(I-IV),其中以IV级胶质母细胞瘤(GBM)最为致命。目前的研究表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0%。因此,深入研究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发掘与预后密切相关的标志物,可以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
目的: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的快速增长导致肿瘤中心发生缺血缺氧,进而伴随着坏死的发生;其次,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使肿瘤坏死,进而缩小肿瘤体积甚至根除肿瘤。因此,坏死可用来判断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状态和治疗反应。以坏死为靶点,也可以对坏死临近区域的肿瘤残余细胞进行靶向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1,2]。肿瘤坏死周边区域是肿瘤的缺血缺氧区,其内存在大量的肿瘤干细胞,直接影响肿瘤的复
研究背景及目的:尽管有了早期筛查方法和疫苗接种,宫颈癌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统计,宫颈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且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损害了女性的健康[1]。目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被广泛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的因素。目前被定义的HPV病毒有150多种,根据它们感染的位置不同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其中黏膜型又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2]。HPV16是宫颈普查
背景肺癌是全球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分别约占肺癌总数的85%和15%左右,其中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50%。近年来,尽管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镜、痰细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40-50%。世界卫生组织(WHO)依据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将胶质瘤分为I、II、III,IV级,其中以IV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恶性程度最高。目前对于GBM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最大范围的手术切除,以及术后的辅助放疗及化疗。即便如此,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也仅有15个月。考虑到GBM高度的异质性,极强的侵袭能力以及对传统治疗方式的抵抗作用,
前言:肺癌是当今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80%。尽管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EGFR及ALK等基因突变,可选用靶向药物治疗,然而仅仅适用于部分存在基因突变的病例,而且早期出现较高耐药率使目前的基因靶向治疗效果受到了巨大限制。因此,揭示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相关的蛋白,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均具有重要意义。复制因子C(r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