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可能是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一个以不受纪律约束发行、没有承担国际责任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备受诟病,改革已是无可回避的事实。货币体系改革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建议的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任何以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创建超主权的储备货币,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金融危机客观上导致美元霸权的基础出现松动,全球投资者对美元信心下降,从单极到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近期改革的必然趋势。尽管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多种选择,但美元很难很快被彻底替代,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是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SDR)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多元化货币格局。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为此提供了机遇。人民币最终将走向国际化,这在国际、国内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30年的改革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基本的经济条件,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接受程度已大为增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紧迫性,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提升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央行与一些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逐渐在东南亚、港澳等周边地区流通,货物贸易试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变得热闹非凡,许多学者参与了其中讨论,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在很多观点上存在共识,但也存在很多争议。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在区域上应当选择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路径,在货币职能上应坚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步走”的策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在于中国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发达而开放的金融体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