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矛盾由来已久,当前严格的环境制度对矿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绿色矿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属于中国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鄂东南有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鄂西北有新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湖北省具有矿业周期中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前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总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湖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湖北省资源诅咒现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通过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G指数热点分析探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从企业层面,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评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带来的净效应,为湖北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提供参考。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点:(1)本文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优势矿产总量控制不佳、部分矿产后备储量不足等问题、矿业结构亟需调整、资源利用效率低、矿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任务重等问题。(2)经检验湖北省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仅控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裕度的两个变量的时候,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国内物质资本的投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3)通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发现湖北省从湖北西部到东部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以及北高南低的趋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其中鄂州、武汉、十堰协调发展水平下降明显,咸宁、潜江协调发展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2004-2010年,空间相关性增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10年以后相关性减弱,空间集聚效应减弱,到2016、2017年显示空间不相关。G指数冷热点区分布呈现“西热东冷”趋势,热点集中在鄂西北与鄂西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区。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度分析发现湖北省少数地区属于失调衰退状态,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发展之间。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得提升空间。(4)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矿山资源占用资源两方面。按照影响大小各因素排名依次是: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对掌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提供帮助;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绿色矿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情况更加积极;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5)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由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决定,其中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实证结果并未发现短期内绿色矿山建设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空间管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与矿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矿业开发格局。形成生态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的协调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