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肝癌自发性破裂中CD16的表达及其结构基因突变;从分子和蛋白两个水平更深入地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的机理。方法本项目拟采用配对检验的前瞻性实验方法,收集11例的肝癌自发性破裂患者资料的同时,按照对门静脉癌栓、肿块直径、年龄、性别及肝硬化等五项指标进行配对收集非破裂11例肝癌患者的资料。取患者手术后无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下列检测: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肝脏巨噬细胞(CD68)及其表面受体CD16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定性检测巨噬细胞CD16在肝组织中的位置及分布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FcγRⅢA基因三个外显子S1、EC1和EC2的DNA突变情况。结果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HCC破裂组与非破裂组中巨噬细胞(CD68)及其表面受体CD16的表达量:非破裂组中肝癌组织的巨噬细胞表达量的百分率(10.03%±3.44%)明显少于癌旁组织(16.45%±6.2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中肝癌组织的巨噬细胞数量(5.51%±2.77%)明显少于癌旁组织(12.4%±5.9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组织中破裂组的巨噬细胞数量(5.51%±2.77%)明显少于非破裂组(10.0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破裂组中肝癌组织巨噬细胞上CD16的表达量( 4.84%±3.51% )显著少于癌旁组织( 9.65%±6.72%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中肝癌组织巨噬细胞上CD16的表达量(1.79%±0.62%)显著少于癌旁组织(3.75%±2.0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组织中破裂组的CD16的表达量(1.79%±0.62%)明显少于非破裂组(4.84%±3.5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癌旁组织中破裂组巨噬细胞上CD16的表达量( 3.75%±2.03% )显著少于非破裂组( 9.65%±6.72%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破裂组CD16的表达量(2.64%±1.89%)明显少于非破裂组(5.32%±4.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CC破裂组和非破裂组中均有巨噬细胞(CD68)存在;位于非癌组织的肝窦处及肝癌组织的血窦处,星形或纺锤形,胞浆呈棕黄染色。CD16在肝癌巨噬细胞膜表面上呈棕褐色连续或灶性颗粒状分布。PCR及基因测序对FcγRⅢA基因三个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四个外显子均能通过PCR扩增出单一条带,其长度与正常FcγRⅢA基因相应片断一致。S1内在第233位上出现G/A同义突变;EC1内在第1397位、1403位、1483位、1533位及1605位出现G/C、C/T、G/A、G/A及A/G等杂合突变,其中第1397及1403位为同义突变,其余三个位点为错义突变,分别导致CD16蛋白对应位点天冬酰胺/丝氨酸(N/S)、天冬酰胺/天冬氨酸(N/D)及缬氨酸/异亮氨酸(V/I)改变;EC2内在第5191位、5223位、5249位及5277位出现G/A、T/C、T/C及T/G等杂合突变,其中第5191位及5249位为同义突变,其余两个位点为错义突变,分别导致CD16蛋白对应位点酪氨酸/组氨酸(Y/H)及酪氨酸/苯丙氨酸(Y/F)改变。破裂组N1483S及N1533D的突变率各为45.45%(5/11),V1605I、Y5223H及Y5277F的突变率各为54.54%(6/11)。而非破裂组N1483S及V1605I的突变率各为9.09%(1/11),N1533D的突变率为27.27%(3/11),Y5223H及Y5277F的突变率为0%(0/11)。除Y5223H及Y5277F位点突变率有显著差异外(P=0.012,P<0.05),其余几个错义突变位点突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外显子EC1及EC2总的突变发生频率破裂组显著高于非破裂组(P<0.05)。结论①原发性肝癌破裂组中巨噬细胞数量(CD68)及其受体CD16表达量低于非破裂组,其吞噬功能受损。②巨噬细胞(CD68)及其表面受体(CD16)在肝癌组织分布及表达可能少于癌旁组织。③F cγRⅢ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自发性破裂肝癌中巨噬细胞表面受体CD16合成下降,进而引起肝癌自发性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