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刘琨为中心,研究刘石之乱时期华北地区的形势。刘琨年轻的时候积极洞察朝廷政治动态加入东海王司马越阵营,为东海王越赢得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刘琨与两晋之际的地方势力被分为少数民族、朝廷与地方行政长官、地方豪族:刘琨对刘渊是采取军事进攻政策,对刘渊的地方军团石勒运用拉拢的手段,欲使其归降为己所用。与此相反,刘琨对拓跋与段氏两个鲜卑族进行同盟方略。朝廷为晋朝对匈奴族战争中的一面象征统一的旗帜,但是它的威信日益衰弱,群雄四起。地方豪族按方向分为三部分:司州的三角同盟魏浚、郭默、李矩;豫州的张平;冀州的邵续。刘琨的败亡使黄河以北的晋朝势力土崩瓦解,黄河以南成为了抵抗汉国的前线,祖逖代替刘琨成为了抗战的主要人物。全国的民族矛盾暂时处于低潮:在南方,王敦之乱即将爆发;而在北方,汉国分成了以刘曜为皇帝的前赵和以石勒为国王的后赵,双方独立发展,随后转而发生战争,以石勒的胜利告终。而处于漠南的拓跋鲜卑在新的首领郁律的领导下开始了入主中原的战略。刘琨在整个民族战争中力主稳定晋王朝的帝位承接,树立起对抗匈奴的旗帜;在上至皇室下至公卿南渡的情况下,刘琨断然决定留在北方抗敌,是刘、石共同打击的目标,晋王朝内部的矛盾趋于缓和,一致对外。他的失败,不仅有他性格的局限性,也与国家衰落的客观现实分不开。刘琨刘琨的命运是西晋灭亡的缩影,中国分治成为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