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纳米活化的W/Cu连接方法及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钨是目前聚变实验堆中主要采用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由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在工作时需要承受极高的热负荷,因此需要与铜合金热沉材料进行连接以便快速散热,W/Cu连接对制造核聚变反应堆的面向等离子体组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W-Cu为不互溶金属体系,W和Cu之间很难实现合金化获得结合,同时W和Cu在熔点、热膨胀系数和杨氏模量等性能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很难实现W与Cu之间的连接。在未来面向等离子体组件制造中,W与Cu的连接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拟通过对W进行表面纳米活化处理以提高W的表面能,再结合电沉积铜工艺及近熔临界温度退火,实现W-Cu的合金化、形成W-Cu冶金结合界面。然后再与铜进行扩散连接,制备出高性能的W/Cu连接件。最后采用多种表征测试方法对所获W/Cu连接件的界面显微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水热反应和在700℃下H2还原脱氧3 h来实现W表面纳米活化处理,获得了纳米结构。随后在近铜熔点温度附近退火处理实现了W和Cu的合金化,成功地构建了W/Cu冶金结合界面。在980℃再与Cu扩散连接3 h后成功制得W/Cu连接件。测试结果表明,经纳米活化处理制备的W/Cu连接件拉伸强度约为93 MPa,与不经过纳米活化处理制备的W/Cu连接件相比,其拉伸强度提高了约60%。(2)通过阳极氧化处理和650℃下H2还原脱氧3 h,在金属W表面制备了均匀分布的纳米多孔活性结构。随后在近熔点温度附近扩散退火也实现了W/Cu的合金化,构建了W/Cu冶金结合界面。在980℃再与Cu扩散连接3 h成功制备出平均拉伸强度为128 MPa的W/Cu连接件,拉伸强度较未纳米化制备的W/Cu连接件提高了约110%,较水热反应纳米化制备的W/Cu连接件提高了40%。热扩散系数测试结果表明该纳米活化处理也提高了W/Cu接头的导热能力。显微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退火后W/Cu扩散层厚度约为32 nm,较未纳米化的22 nm W/Cu扩散层厚度提高了45%。结合XRD测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采用阳极氧化纳米活化处理的活性机制来源于W表面能的增加。
其他文献
相比于传统的刚玉磨料,陶瓷刚玉磨料在多个方面展示出了显著优势,如强度、韧性、自锐性以及磨削性能等。除此之外,陶瓷刚玉磨料的性价比相比超硬的c BN、金刚石磨料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磨削加工领域备受青睐。尽管陶瓷刚玉磨料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品质和制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所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磨料品质、开发不同种类的陶瓷刚玉磨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制备陶瓷刚玉磨料的原料(
学位
近年来,多功能低分子量有机凝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已经被报道应用于传感材料、药物输送、污水治理等。其中,离子传感无论是生物、化学、医学还是环境科学领域中都非常重要。本文致力于开发包括离子响应性的多功能材料,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制备了6个四苯基乙烯腙衍生物SOMe、SPoly、SC16、TOMe、TC12、TC16,其中,SC16和TC16是性质良好的凝胶因子。通过SEM、XRD对凝胶性能进行了表
学位
高Cr铁素体耐热钢具有优良的几何结构稳定性、较低的辐照肿胀率、良好的耐液态金属腐蚀性等特点。奥氏体耐热钢具有更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断裂能力。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内部温度略有差异,高温区域需要高温性能较好的奥氏体耐热钢。从经济角度出发,温度较低的部分可以采用价格便宜、高温性能稍弱的高Cr铁素体耐热钢,因此,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如高Cr铁素体耐热钢与奥氏体耐热钢异种材料连接接头。目前使用传
学位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普遍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典型的具有持久性、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菲是PAHs中三环有机污染物之一,也是研究PAHs的模式化合物。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多环芳烃污染的环境治理已成为焦点问题。微生物修复因其成本低廉、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修复较彻底的优势,成为去除环境中PAHs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污染
学位
高温高压法制备的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PCD)材料,凭借其硬度高、耐磨性好、物理化学性质优异等特点,在超精密切削加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课题通过高温高压法分别制备了无结合剂型PCD,以及W/W-B体系和W-B-Cu体系作为结合剂的PCD。系统地探究了金刚石粒度级配、结合剂种类、烧结温度以及结合相的不同引入方式对PCD结构与性能
学位
自从在纳米颗粒膜中发现巨磁电阻效应以来,颗粒膜便因其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具有室温磁电阻效应的铁磁金属/非磁性半导体纳米颗粒膜更是引起了研究热潮。其中,铁磁金属的含量、颗粒尺寸大小及分布等对于薄膜的微结构及电磁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可以实现金属含量及微结构的调控,从而达到对薄膜磁电阻性能的精准调制,这对于自旋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磁控
学位
富含尿素的废水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尿素电氧化(UOR)技术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氢气,实现污水净化的同时产生清洁能源。但是UOR反应中六电子转移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缓慢,气体生成步骤复杂,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含Ni的尖晶石氧化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金属阳离子组分可调且价态多变、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该类催化剂在UOR过程中的反应活性位点与催化机理尚不明确,催化性能有
学位
对于使用硼硅玻璃作为粘结相的高辐射涂层,其内部较大的内聚强度限制了涂层的应用。鳞片状涂层能够避免烧结及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集中,使涂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但是由于网状裂纹形成的鳞片相互独立,使得在外力的作用下单个鳞片的受力增加,容易脱落。本文在鳞片涂层的基础上,使用晶须/纤维作为增强相和裂纹结构调整相,同时进一步提高涂层的力学性能。表征了涂层的形貌、物相,并研究了涂层的抗接触损伤性能、抗热震性能和高温
学位
多功能生物磁性薄膜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而且要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磁导率和较低的矫顽力等优异的磁性能。开发新的多功能生物磁性薄膜材料是实现薄膜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应用的关键。类金刚石(DLC)作为一种具有低摩擦系数、高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点的基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将磁性金属Co和DLC两种材料进行复合,有希望实现兼具有良好超顺磁性和耐蚀性的生物传感器材料。然而传统方
学位
制备合适的涂层是提高航天器材料抗原子氧侵蚀性能的关键。MAX相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具有非常优良的机械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较高的损伤容限,在空间防护涂层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MAX相作为航天器材料防护涂层的备选材料,一方面我们要对MAX相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MAX相材料进行空间环境模拟实验,来评价其在空间环境中对航天器的防护效果。本文重点从这两方面入手,探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