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围产期保健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极早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但与此同时,因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尤其是呼吸中枢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呼吸中枢的组织结构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不完善,神经冲动传出较弱,极易发生呼吸调节障碍而引起呼吸暂停,造成缺氧和酸中毒等,引起不良结局、降低远期生存质量。因此,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如何在救治过程中既能保全患儿生命又能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远期预后至关重要。枸橼酸咖啡因是一种甲基化黄嘌呤衍生物,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促进膈肌收缩等作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最常用药物之一。随着咖啡因应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在应用咖啡因治疗呼吸暂停的同时还可以激发相应的肺保护、脑保护作用机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病死率,从而改善早产儿结局,提高远期生存质量。由此可见,正确合理的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在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40余年变迁,目前枸橼酸咖啡因在早产儿中的实践应用已经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相关用药指南也在不断的完善、修订,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关于咖啡因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的选择等就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通过早期预防性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来探讨不同的给药时机对早产儿近远期结局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研究目的1.探讨早产儿生后枸橼酸咖啡因的应用时机及其与早产儿结局的关系;2.通过随访分析在不同时机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500g的14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最终139例纳入研究。其中预防治疗组(n=69)生后24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常规治疗组(n=70)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后开始用药,统计两组患儿围产期基本情况及治疗过程、临床结局,并进行分析。存活早产儿纠正胎龄至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纠正胎龄至3月龄及12月龄行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评估(CDCC)并记录分析。应用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胎龄分布、体重分布、受孕及出生方式、生后Apgar评分、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母孕期高危因素等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疗程、呼吸暂停消失时间、1周内气管插管率、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预防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儿死亡率、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重度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预防治疗组患儿BP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均较常规组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纠正胎龄至40周预防治疗组的NBNA评分为38.5±1.6分,常规治疗组为35.7±2.2分,预防组NBNA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P<0.05)。随访结果显示,预防治疗组纠正胎龄3月时智力发育指数(MDI)高于常规治疗组,纠正胎龄至12月时智力及运动发育指数(MDI/PDI)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早期预防性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可减少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降低BPD、PDA的发生率;2.早期预防性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