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转移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实施,以及抑制骨转移药物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的实施,癌痛已得到较满意的控制。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也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发展。阿片类药物已成为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以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恐惧心理,制约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给药,止痛迅速,避免了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不适,以及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特别是肿瘤患者正气亏虚、不耐攻伐尤为适宜。而且中药外敷止痛费用低、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骨转移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故辩证为寒、痰、瘀血所致之阴证且“毒损络脉”的假说认为癌症患者病程长,邪气舍于络而成“病络”,即“久病入络”的思想,日久可导致疼痛、痛积等。病邪侵袭络脉,损伤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产生瘀血、痰浊等“癌毒”。因此治疗上多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骨痛方”,药物组成包括丁香、细辛、肉桂、炮姜、全蝎、穿山甲、半夏。[研究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获得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数据以及有效率,丰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内容。[研究方法]根据治疗前有无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将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全部病例均给予骨痛方外敷,联合组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全部病例出现爆发痛均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解救。每日记录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观察局部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计算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和有效率,记录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剂量。[研究结果]1.疼痛强度改善方面: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改善情况,发现NRS评分随着治疗的进展,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单纯中药组及联合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33例患者治疗前NRS评分为(4.97±1.20),治疗后NRS评分为(2.58±1.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NRS评分为(4.27±1.01),治疗后NRS评分为(1.7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后分别为60.6%、93.9%。单纯中药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90.9%。4.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33例患者治疗前KPS评分(66.06±4.15),治疗后KPS评分(70.15±4.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KPS评分(64.55±6.79),治疗后KPS评分(68.64±7.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KPS评分(66.82±5.32),治疗后KPS评分(70.91±6.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骨痛方外敷局部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研究结论]本研究使用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通过临床观察病例,验证了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阴证的疗效。得到结论如下:1.骨痛方可改善骨转移疼痛,单纯中药组可缓解NRS≤5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可缓解NRS≤7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0%、90.9%。2.骨痛方可明显改善骨转移疼痛的生活质量。3.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