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大容量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风电具有风速大、离负荷中心近、不占陆上土地资源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为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和从近海走向深海;海上风电固定式基础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在浅水近海海域;研发适用深水远海海域(30m水深至50m水深)的海上风电基础及配套的施工技术,同时适应大容量机组的发展趋势,成为风电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浅水近海海域固定式基础,深水远海海域固定式基础面临的海况更复杂,同时尺寸变的更大。相对于浅水区,深水区波浪、水流等荷载对基础影响更大,导致深水海域固定式基础安全稳定性差,且设计、施工困难,成本较高。如何让固定式基础在深水海域安全可靠地运行,同时控制成本与施工难度,成为本论文研究目的。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筒型基础结构形式——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静动力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从受力角度验证其可行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基本构造及其设计方法研究。介绍了针对深水大容量风机机组研发的新型海上风电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结构的基本构造,并分析基础结构所受荷载。通过结构力学及土力学的方法,并参照相关设计规范与规定提出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设计方法。并根据上述设计方法,对一海域风电工程进行了基础结构设计。(2)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结构优化。结合实际工程的深海环境、地质条件,以结构安全稳定性、适用性、经济性为目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的结构体型进行有限元静力计算,分析不同结构体型的应力状态、位移状态及结构稳定性。最终通过优化不同结构部位得到适用的深水大容量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3)组合式单筒筒型基础结构动力特性及疲劳分析。建立地基基础结构、塔筒及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构的自振特性,校核结构是否发生共振;考虑风浪流荷载耦合作用,对海上风电结构整机进行了动力计算,分析了风机的动力响应特性,以及评估了结构动态安全性;采用热点应力法对钢结构连接处进行了疲劳分析,系统评估了结构疲劳强度与使用寿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采用神经延长修复术后对疼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及坐骨神经延长术后修复效果。方法(1)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神经切断结扎组及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进行自伤行为评分并动态监测其变化,随后取材进行TNF-α染色以及c-Fos染色检测并评估神经延长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影响。(2)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坐骨
研究目的: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全身转移的特点。尽管骨肉瘤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和化疗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骨肉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因此,研究骨肉瘤治疗的新方案仍是当务之急。研究内容: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在体内外实验中,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两种骨肉瘤细胞系143B和U2OS中的抗肿瘤机制。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自噬抑制剂(CQ,SAR405)或
[目 的]探讨NDRG1对大肠癌细胞系Caco2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 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NDRG1稳定过表达Caco2细胞株,CRISPR/Cas9建立NDRG1敲除Caco2细胞株;通过qPCR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着力推进建造方式的变革和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促使建筑业向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研究装配式结构对推进建筑业绿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
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电力系统中新能源的容量和比重不断增加。风能作为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对风能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深入。同时,风能具有的间歇性和随机性给电力系统的
随着清洁能源、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性能储能器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与目前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 h g-1)、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贫困人口基数的庞大,基本信息系统的不健全等问题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牧区贫困的复杂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系列难题。如何解决牧区贫困问题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现阶段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H区H镇牧区贫困家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地区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
白光扫描干涉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接触表面测量方法,其表面高度测量分辨率能够达到0.1 nm,具备测量速度快、非接触等检测优势,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光学元件、光纤产
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选取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和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归纳整理《发展汉语》初级教材中的文化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的设立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的语言学课程外,更多地吸收了在1989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会议”(苏州)上的一些提议,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