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患者治疗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抑制作用和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为提高患者的疗效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1月一2018年01月期间入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系统(Holter)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确定为交感神经兴奋(SDNN<100ms)。知情同意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这60例患者均进行脑梗死的规范治疗,包括:卧床、吸氧、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血糖、血压,控制血糖在7.0mmol/L左右,初始维持血压180-220/110-130mmHg,24~48小时逐步降低至160~180/100~110mmHg,对症处理颅内高压、肺炎、癫痫等并发症问题,需临床处理的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除外)。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个体化静脉应用盐酸艾司洛尔治疗,应用方法是: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制成10 mg/ml溶液静脉泵入,首先以0.5mg/kg静注1分钟,随后微量泵泵入,起始维持量0.05mg/kg/min,最大剂量0.2mg/kg/min,根据临床效果确定最终维持量,到达终点目标为止,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停药并观察。入院当日及一周后两组患者均行Holter记录仪24h动态监测,记录SDNN值,并分别测定两个时间点的血浆cTnI和NT-proBNP水平,床旁心电监护和心电图监测恶性心律失常,出院后统计住院总花费,发病30天时进行回访统计死亡例数,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状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具备可比性。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DNN指标均较治疗前普遍好转,观察组SDNN值上升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SDNN比较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DNN比较P=0.01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抑制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3、观察组治疗后TnI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肌钙蛋白I比较P=0.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肌钙蛋白I比较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的cTnI水平,改善心肌缺血。4、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BNP比较P=0.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NP比较P=0.0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浆中NT-proBNP水平,改善心脏功能。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治疗期内观察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例,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P=0.21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病30天时进行回访,观察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3例,30天内死亡率对比P=0.511>0.05。虽然在数据上对照组死亡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除β受体阻滞剂外,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内均采用同质化治疗方案,最终住院总费用对比P=0.0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有效降低住院总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型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可能对改善心肌缺血有帮助,改善心脏功能,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住院总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