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由以传统的消费、投资、出口为主向以创新增长新动力转换;产业结构由过去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集约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就需要中国以创新为基本条件,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使经济运行模式及时换挡,实现新一轮的持续增长。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增长,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及竞争能力的提升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经济中,只有企业才能够将新技术新理论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并实现社会效益。只有以企业作为技术转化链条的主导力量,才能将技术创新走向与市场需求成功对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因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创新环境,使其发展成为我国创新的主体力量,形成更先进、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转型工作的重点。经济的发展,资源投入是前提,制度构建是基础。构建完整的制度安排,为企业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第一章为引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以及通过制度完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分别将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理论进行整合。第二章主要从制度的角度来讲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制度性因素,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知识产权制度、融资机制、财政税收制度、合作创新制度:市场机制主要影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商品市场以及要素市场中,完善的市场机制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压力与创新活力;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充分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使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收益预期;完善的融资机制能够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从事创新活动;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以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企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可以通过较为完备成熟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契合度,提高科技创新产品从发明、成果转化、投入市场一系列过程的效率与效益。第三章主要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阐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调整自身职能,在对技术创新方面不断调整政策方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中对国有企业直接进行指令性创新要求逐步发展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充分制度保障,形成制度促进创新,创新发展倒逼制度完善的良性循环。第四章主要阐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我国创新能力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专利数量、R&D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知识产权、企业创新科技水平,产学研结合制度以及融资机制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影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的发展。第五章主要是从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先阐述美日英三国对于企业创新支持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并从中总结出适宜我国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第六章进行政策总结,结合我国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以及从发达国家创新支持的政策启示中,总结出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发展政策中所需要实施的政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