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陵诗歌与诗论研究(1921-1937)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延陵是中国新诗草创阶段的诗人之一。他在文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贡献,其在文学上,特别是诗歌及其译介、评论等方面的成绩比较清晰地展现了新诗草创时期的真实面貌。刘延陵是新诗史上被忽视的一位诗人,对其诗歌创作、译介及文学活动轨迹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学界对刘延陵的认识。首先是新诗创作,刘延陵的新诗以1930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21年到1930年间,他的诗歌偏向于主观抒情、表现人情人性美。而从1930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中国之前(大约是1937年),由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民族苦难的关注及内心爱国情绪的抒写,感时忧国的情怀使诗歌语调也变得激昂。在这两个阶段里,刘延陵的诗歌内容发生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坛的复杂面貌。其次,探讨译介对刘延陵新诗创作和诗歌观念的影响,以及刘延陵对西方现代性诗学经验的转化,这是把握刘延陵新诗风格和诗论的重要切入点。刘延陵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种思潮的关注,不仅体现了刘延陵驳杂的诗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新诗草创阶段复杂的面貌。再次,刘延陵诗学观念主要包括对白话诗与散文诗的认识、“自由精神”及“平民诗学观”,它们代表了刘延陵诗学观念开放、杂糅的一面,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此外,刘延陵与诗人群体及社团,如《诗》月刊诗人群、《雪朝》诗人群、晨光社、湖畔派、文学研究会、O·M社、白马湖散文派等,都有或深或浅都关系。刘延陵不仅是《诗》的主要编辑,而且还以诗界前辈和教师的身份对新兴社团、诗人做了不少支持和指导对工作。此外,他还参与了《雪朝》《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的编辑工作。通过对刘延陵在文坛活动轨迹的追寻,可以看到刘延陵对新诗坛更多面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这些活动轨迹窥见新诗草创阶段的真实面貌。
其他文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边地区因长期受地方军阀高压统治,加之地势影响,交通不便,经济水平十分落后。中国共产党将此地的实际情况与其建设经验充分结合,因地制宜,调动当地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使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成长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充分组织和团结川陕边人民群众,调动当地人民群众
政党政治时代,政治认同问题即处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是否对政治客体产生内在的心理归属和外在的行为支持,业已成为党长期执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然而,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尚未形成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易受错误社会思潮和社会转型所出现的问题
2020年初,我国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孕育而成的抗疫精神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精神推动力。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整体获得感。本文以抗疫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研究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大型官修类书之一,收录了汉魏到隋唐出现的众多女性复仇故事,体现出汉唐小说作家的复仇思维、理想女性审美、伦理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社会教化效用及文学影响价值。但当前少有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这一主题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与跨学科研究法,通过梳理《太平广记》所收的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考察《太平广记》汉唐小说家眼中的女性复仇行为及其形象。文章首先对《太平广
珠英学士因编纂《三教珠英》而得名,他们是武后时期宫廷文人的代表,也是初唐文学转变之关键人物。武则天大足元年(701),《三教珠英》书成,崔融将参与编撰学士的诗作汇集成《珠英学士集》(简称《珠英集》)五卷,《中兴间气集·序》《新唐书·艺文志》《唐会要》《郡斋读书志》等皆有著录记载,宋元以后散佚,却因敦煌藏经洞内发现的P.3771、S.2717二残卷得以重见天日。历来对P.3771、S.2717写本的
十八大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媒体融合日益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改革创新,新闻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高校承担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也是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新闻舆论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基于此,本文在详细梳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敦煌婚仪诗文指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反映唐五代时期敦煌婚嫁仪式的诗文作品。敦煌婚仪诗文是民间应用文学的一类,据文体差异,可分为敦煌婚嫁诗词、敦煌咒愿文、敦煌婚嫁书仪、其他四类。本文以敦煌婚仪诗文的内容及写本抄写情况为基础,探析敦煌婚仪诗文的类型及创作特色,从写本学角度,还原作品所处写本的原始生存情境,并进一步管窥敦煌婚俗。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敦煌婚仪诗文的内涵、特点。首先,探讨文学和仪式的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以事实性知识学习、浅表层次理解、近迁移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层次需求,高阶思维能力才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的要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重点,这也是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现有的高阶思维能力研究,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具体到语文阅
明初之际,由于上层统治者对所有文艺重政教的原则限定与对杜甫诗歌中忠君爱国思想的片面解读和宣传,导致了杜甫诗歌发展仅仅停留在教化民众的功用层面上,而在绘画领域并没有得到大的突破。虽然明初的谢缙,杜堇创作了少量的杜甫诗意图,但他们的作品或影射时事,或对政教原则进行牵强附会,并不直接抒情写意,“含蓄”与“隐喻”是这一时期杜甫诗意图的显著特征。到了明代中期,政治环境转向平和,人们对杜甫的诗歌开始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写作对语文教学而言非常重要。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就必须在阅读和写作上下功夫。语文课程以教材选文为教学载体,这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并且这些作品在编入教材时,编者根据学情进行了一定删改,删改后的作品适合学生进行写作模仿。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出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