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稳定型心绞痛因其常见、多发及高危性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危害人类健康。本病在中医学属“胸痹心痛”范畴,多见于男性,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以阵发性胸前区憋闷疼痛感觉为主,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或因情绪激动、饱餐或吸烟、受寒等诱发,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因此如何长期有效地控制和改善病情,减轻、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已渐渐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简便、经济、远期疗效更为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埋线与中药并用治疗该病的参考依据。方法:1.一般资料:符合试验要求而纳入的试验观察对象共120例,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埋线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组三个组,无脱落病例,实际完成病例120例,每组各40例。三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中药组:以中药养心消痹汤水煎服,每日一剂,按处方药物加水300ml,煎至200ml,分早晚二次饭后30分钟服用,四周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西药组:以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治疗,每次10mg,一日三次,四周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埋线中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选取内关穴位埋线每周一次,采用左右内关穴交叉进行,四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其中养心消痹汤组方、治则、组成、随证加减、用法及疗程均同中药组。3.疗效评价指标:⑴中医证候的变化;⑵心绞痛改善的变化;⑶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变化;⑷SOD、MDA含量的变化;收集治疗前和完成规定治疗疗程后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得出结论。4.统计:所有资料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前后进行心绞痛改善疗效比较:两个疗程观察治疗结束,埋线中药组总有效率97.5%、西药组总有效率77.5%、中药组总有效率80.0%,经秩和检验分析,埋线中药组与西药组的心绞痛改善疗效比较以及埋线中药组与中药组的心绞痛改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与中药组的心绞痛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个疗程观察治疗结束,埋线中药组总有效率97.5%、西药组总有效率80.0%、中药组总有效率82.5%,经秩和检验分析,埋线中药组与西药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以及埋线中药组与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与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前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前24h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药组两个疗程后比较,埋线中药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测得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的总负荷与西药组比较以及埋线中药组与中药组测得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的总负荷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中药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测得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的总负荷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前后进行血清sod、mda含量的比较:三组在治疗前检测所得sod、mda水平相比,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中sod水平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埋线中药组上升明显,且将达常值水平,埋线中药组与西药组的sod水平比较以及埋线中药组与中药组的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和中药组的sod水平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中mda水平都呈下降的趋势,但埋线中药组明显下降,且将达常值水平,埋线中药组与西药组的mda水平比较以及埋线中药组与中药组的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中药组的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课题内关穴位埋线结合养心消痹汤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法较单纯运用西药或单纯运用中药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心绞痛临床疗效;针药结合能显著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红细胞sod活性和减少mda生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内关穴位埋线结合养心消痹汤的针药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