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HIV-1流行株膜蛋白V3环及侧翼序列基因氨基酸变异情况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zf2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HIV感染/AIDS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HIV感染流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V3环基因变异与HAY-1的细胞嗜性、复制动力学、细胞致病性有密切关系,并可以使HIV-1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及中和性抗体的免疫攻击。 有研究表明从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分离到的毒株主要为巨噬细胞嗜性/非合胞体诱导型(M/NSI)毒株,复制较慢;而从AIDS期病人体内则分离到T细胞嗜性/合胞体诱导型(T/SI)毒株,复制较快。由M嗜性向T嗜性、NSI向SI表型的转变可能与CD4~+T细胞快速下降和迅速进展到AIDS期相关。V3环基因变异对上述表型变化可能有重要影响。HIV基因变异受到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宿主机体免疫力水平及治疗干预的多重影响,不同毒株在不同人群中流行会具有不同特点,因而通过对V3环及侧翼序列的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明确我国HIV感染人群中HIV-1变异的特征和变化,探讨其与病情进展程度的关系,可以为今后开展基因治疗、设计合理疫苗及观察病情进展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国辽宁省不同亚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EDTA抗凝全血标本。提取整合有前病毒的PBMC基因组DNA,以外膜蛋白特异性引物ED5/ED12、ED31/ED33进行nested-PCR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对我国HIV-二感染者进行分组,二组:AIDS组人D4细胞<200 X 10勺L/组:无症状 HIV感染组,CD4细胞3200 x 10‘/L。下载 HIV Sequence Database中各亚型 HIV-1共享序列,用BIOEDIT软件包对下载序列及测得序列进行排列比对、核昔酸及氨基酸离散率计算,生成系统进化树。统计V3环区核昔酸及氨基酸突变位置和种类,与国内外HIV-l流行株序列进行比较。以 SNAP程序计算同义取代和错义取代发生率由和dn及比值由/dn。分析无症状HIV-l感染组和AIDS组由/dn的变化情况。秩和检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我国不同病期感染者体内HIV-1毒株V3环氨基酸变异特点: 在 AIDS组毒株的 V3环* 位出现 R取代 S;13出现 S、TJ取代H;19位出现V取代A;20位出现Y取代F;第25位N取代D;第29位N取代D等与T嗜性和/或a表型相关的常见突变形式,高于无症状*IV感染组汀<o.05入而无症状*IV感染组在与M嗜性和/或Na表型相掳n 位全部为S;第钻位粉为酸性氨基酸D或中性氨基酸Q;值得注意的是两组中发现不同的少见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闪GR、APGQ和RP孤、GLGR、RPGA及第5位H取代N,第34位S*取代H等罕见取代形式。 2.CD4绝对计数与不同疾病阶段免疫压力的关系 AIDS组 CD4绝对计数值(7。61.4)X 10‘/L,ds/dn为二.35t 0.42;无症状感染组 CD4计数(447。221.7)X 10勺L,ds/d为1.25 t o.妊。AIDS组较无症状感染组dy血有增大趋势,但未达显著性差异汀>0.05人 3不同 HIV叫亚型对基因变异的影响 ·2· 相对于各自不同亚型的国际共享序列人亚型各毒株基因离 散率最小6.1畅do.90畅;B亚型各毒株平均离散率9.7畅。 2.49%,但毒株间差异最大;A亚型各毒株平均基因离散率11.7% 20.83%沁亚型各毒株平均基因离散率最大 15.0%SI.06%。 在系统进化树上各亚型毒株分别与各自的国际共享序列集中在一 起人亚型各毒株彼此间分支最短F亚型各毒株之间分支长度差” 别最大。此外,A人亚型AIDS期的毒株序列分别聚在一起,与无 症状感染期毒株分开;只有yi刁 J一毒株例外。 讨 论 HIV-二外膜蛋白V3区氨基酸序列变化能够影响到病毒对 巨噬细胞及转化T细胞系等易感细胞的亲嗜性、病毒的复制能力 及诱导合胞体形成的能力。目前已知由感染无症状期进人AIDS 期过程中HIV毒株出现由M嗜性/NSI表型向T嗜协SI表型的 转化,通过病毒的生物学表型为中介,将病毒基因、氨基酸水平的 变化与临床病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相关性。 在我国的 AIDS人群中存在毒株 V3环第* 位、13位、19位、 20位在5位在9位出现氨基酸取代较多见,高于无症状感染组u <0.05X与国外资料不同的是,我们未发现第*J2位出现此类 突变;而在无症状感染组毒株中J3环第 11位在5位全部是 M嗜 性/NSI表型毒株的氨基酸特征。此外,两组中出现如第5位N--+ R,第 34位 H—S,F等罕见突变及 GQGR、APGQ RPGA、RLGR RPGQ·等少见的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由于V3环顶端四肽组 成对V3环抗原结构有重大影响,有必要对罕见变异的意义进一 步考证。 HIV在体内的变异情况是自发突变和免疫选择压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在我们测得的数据中无症状感染组ds/dn平均水平1.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相关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治疗现状,为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诊疗提供临床依据及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独肾模型大鼠心肌酶谱、心脏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血压及心率、血细胞
美国流行病学家和癌症研究专家进行的两项大规模长期研究发现,女性皮肤上痣的数量与患上乳腺癌的风险相关,与拥有较少痣或没有痣的女性相比,皮肤上痣数量较多的女性更有可能患上乳腺癌。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美国约7.5万名年龄在40~65岁的女性进行了为期24年的随访,记录了每名女性左臂上所出现的直径大于3毫米痣的数量。在控制了引发乳腺癌的其他风险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与没有痣的女性相比,拥有痣数量
目的:肠缺血再灌注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危重症,如肠梗阻、低血压休克等,在病程以及救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阶段。近年来有关粘附分子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日
目的探讨MRI相位对比血流测量(PC-MRI)技术对健康成年人主肺动脉(MPA)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以及利用公式估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0T PC-MR
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准确知道恐龙是否有彩色的肤色。有些专家认为,恐龙的肤色应该和现在的鳄鱼肤色差不多一一呈土绿色或土黄色,可以用来伪装。也有些专家认为,某些恐龙皮肤的颜色应该是鲜艳夺目的,目的是为了吓退敌人,或在繁殖期吸引异性及威胁对手。有时候,科学家根据今天的爬行动物,把一些恐龙模型装扮成五颜六色的,这是为了增强人们参观时的视觉效果。
目的研究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方法及准确性,以提供最准确的测量前倾角的方法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根据前倾角的定义和实际测量方法,设计出较合理的三维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