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4-IRF1轴调控放化疗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_2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原发性肺癌的主要类型,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不能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和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化疗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而且可以通过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放化疗也会促进肿瘤细胞PD-L1表达,诱导免疫逃逸,削弱治疗效果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药物筛选实验鉴定出介导放化疗诱导的NSCLC肿瘤细胞PD-L1表达升高的靶点,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RT-PCR、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NSCLC肿瘤细胞PD-L1变化。从两百多种药物中筛选出能够同时抑制放疗和顺铂治疗诱导的肿瘤细胞PD-L1表达增加的目标药物。使用si RNA沉默技术和BRD4抑制剂(JQ1和ARV771)探究BRD4蛋白在放化疗诱导肿瘤PD-L1表达中的作用。采用RNA-seq检测JQ1对NSCLC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NSCLC肿瘤细胞中BRD4-IRF1相互作用,并探讨放疗、顺铂和JQ1处理对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使用特异性的si RNAs沉默IRF1研究IRF1蛋白在放化疗诱导肿瘤PD-L1表达中的作用。CUT&Tag实验检测BRD4-IRF1在PD-L1启动子区域的富集水平,并研究放疗、顺铂和JQ1处理对富集程度的影响。体外共培养实验探讨抑制BRD4逆转放化疗诱导的肿瘤PD-L1表达和anti-PD-1抗体对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在C57BL/6小鼠Lewis移植瘤模型中验证JQ1联合放化疗和anti-PD-1抗体的抗肿瘤效果。移植瘤组织流式细胞分型和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内IFN-γ和TNF-α以明确JQ1增强放化疗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使用抗体清除CD8+T细胞以了解JQ1协同放化疗的抗肿瘤效应是否依赖于CD8+T细胞。动物实验中监测小鼠体重、小鼠主要脏器HE染色以及小鼠血中多种细胞因子检测以观察基于JQ1的联合治疗是否增加毒副反应。分析NSCLC肿瘤转录组数据和组织芯片染色数据探究BRD4/IRF1/PD-L1通路激活状态与T细胞功能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首先,放疗和顺铂治疗均可以诱导NSCLC肿瘤细胞PD-L1表达升高,而且同步放化疗会进一步升高肿瘤PD-L1水平。本文首次通过药物筛选实验鉴定出BRD4抑制剂可以逆转放化疗诱导的NSCLC肿瘤细胞PD-L1表达。同时,JQ1也可以阻断IFN-γ诱导的NSCLC细胞PD-L1表达。其次,JQ1联合放化疗能够升高肿瘤细胞MHC-I分子的m RNA水平,增加肿瘤细胞免疫原性。Co-IP和CUT&Tag实验显示,放疗和顺铂治疗能够促进BRD4招募IRF1至PD-L1启动子区域,激活PD-L1转录表达。JQ1可以逆转放化疗诱导的BRD4/IRF1在PD-L1启动子区域富集,阻碍治疗诱导的PD-L1转录表达,增强肿瘤浸润性CD8+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提高放化疗和anti-PD-1抗体治疗的疗效,而并不会增加治疗相关的毒性或者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分析TCGA中NSCLC肿瘤的转录组数据表明,BRD4m RNA水平与PD-L1 m R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MHC-I分子m RNA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此外BRD4/IRF1/PD-L1通路的激活与耗竭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NSCLC肿瘤组织芯片结果表明,BRD4蛋白水平与PD-L1阳性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而且BRD4和PD-L1高表达的NSCLC患者总生存时间较短。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放化疗激活BRD4/IRF1通路介导NSCLC肿瘤细胞PD-L1表达升高。首次发现并阐明BRD4抑制剂可以通过逆转放化疗诱导的NSCLC肿瘤细胞PD-L1表达,激活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进一步提高同步放化疗和anti-PD-1抗体治疗的疗效。靶向BRD4的治疗方案是增加NSCLC对放化疗和antiPD-1抗体治疗敏感性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新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汉蒙谚语中有大量与"车"相关的谚语,这些谚语不仅记录着汉蒙民族造车、驾车的丰富智慧,记载了"车"对两族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还蕴含着鲜明的民族色彩。汉蒙"车"类谚语不仅显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差异,还在地域风尚与时代特色等方面体现出了两个民族独特的风貌。
基于纳米载药系统的光热化疗联合治疗,可以通过光热效应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增强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促进药物在靶部位的释放和增强药物的细胞毒性等作用产生协同的治疗效果。由于机体内复杂的生理环境,用于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纳米药物如何克服多重生理病理屏障,将光热转换剂和化疗药物高效率地递送至肿瘤组织,并精准调控药物在靶位点的释放行为,实现最佳的抗肿瘤协同效果,减少毒副作用,是光热化疗联合抗肿瘤中亟
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摄像头的日益普及,行人再识别已成为视频智能监控中的关键技术,并在视频侦查、行人跟踪以及行为分析等视觉分析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人再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同时间点,跨越不同的摄像头(无视域重叠)检索到目标行人。然而,由于跨摄像头视角变化导致了行人外观图像的低分辨率、多样性、姿势差异以及遮挡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行人再识别模型难以提取鲁棒的特征以及完成有效的特征匹配。本
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清洁环保、布点广泛、成本低廉和可就近利用等特点,已经成为配电网内的主要发电形式之一,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改革和实现“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为了实现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政策文件,以推动我国分布式发电市场的建设。近年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政策为分
第一部分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目的:为了区分COVID-19爆发期间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COVID-19患者病原体检出情况,拟确定呼吸道共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共感染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筛选来自836人的1523个鼻咽拭子和痰标本,最终纳入了250位被确诊
研究背景及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 8,ANGPTL8)兼具细胞内及受体介导的细胞外作用,且横断面研究发现ANGPTL8的水平与肾功能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项队列研究探究循环ANGPTL8水平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311名来自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the China Cardiometaboli
金属锂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04V,对比标准氢电极),因此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中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负极存在锂离子不均匀沉积和界面不稳定的问题,会导致电池有限的循环寿命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实用化测试条件下,即同时满足高面容量、贫液和薄锂的条件时,锂金属负极的多种问题会同时出现,从而严重影响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循环性能。实用化
基于负离子源的大功率中性束注入系统(Negative-ion-based Neutral Beam Injector,N-NBI)是中国聚变工程实验装置(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CFETR)开展高参数稳态运行与聚变能研究的重要辅助系统之一。加速极电源是为N-NBI提供主要能量的核心部件。功率变换级是加速极电源从电网获取能量、调节输出电压并在发生打
微纳结构的光谱辐射特性调控研究是一个结合了材料、物理以及微纳加工的综合学科领域,其在辐射制冷、太阳能海水淡化以及气体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增强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过去的研究表明亚波长微纳结构支持的多种异常电磁响应可以被用来实现微纳结构的光谱辐射特性调控。尽管在微纳结构的光谱辐射特性调控方向做了很多工作,但涉及到如何针对特定的波段实现宽谱带完美吸收,如何在减小加
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由脑血栓引起的脑梗有效治疗时间窗往往限制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当前针对血栓脑梗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和药物溶栓两种方法,前者对患者产生巨大痛苦同时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后者为快速溶栓而大剂量使用溶栓药物,极易诱发出血并发症。因此,开展小剂量用药前提下的快速溶栓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复合磁场操控Fe3O4纳米粒子结合低剂量溶栓药物实现快速溶栓的原理与技术。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