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极芯片融合系统选育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选育是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前提和基础。原生质体电融合法以其独特优越性,在动植物菌株选育中应用广泛。但是现今的电融合技术在微生物细胞电融合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融合电极相对较大、电脉冲的作用位点不易控制等。针对以上问题,自主研制出基于梳状交叉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系统,开展了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在该电融合芯片中的选育研究。  从油泥浆中筛选出一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 BS-34。用油平板培养基初筛,排油圈法复筛,获得24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通过测定24株发酵液的表面张力,获得一株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高产菌BS-34,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为51.47mN/m,乳化力为62%。  研究 BS-34原生质体化的影响因素,制备出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优条件为蜗牛酶浓度1.5%、酶解温度33℃、酶解时间3h、酶解pH值6.0及0.8mol/L山梨醇渗透压稳定剂,生成率和再生率分别为95.2%和8.9%。  研究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获得性能提高的新菌株。在排队电压值2V、频率1MHz,及离子浓度不大于0.1mmol/l Ca2+及0.1mmol/l Mg2+的混合液条件下,细胞在电场中有大于90%的成串率。在脉冲峰值电压50V、持续时间80μs、8个脉冲、间隔1s,溶液为0.1mmol/l Ca2+及0.1mmol/l Mg2+的混合液及0.8mol/L山梨醇的条件下,有最高的融合率8%。通过电融合获得一株菌株,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为37.59 mN/m,乳化力为85%。  该新型电融合系统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电融合选育中的成功,可推动微生物细胞电融合研究的发展。
其他文献
PTEN是1997年新发现的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经过18年的研究发现它是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抑癌作用。PTEN在脑胶质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灰翅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属鸻形目鸥科的小型鸟类。2013和2014年5-7月,对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翅浮鸥巢址生境选择和繁殖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瞬时扫描取样
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是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NA构成。人类感染EV71临床上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