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义务教育普及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社会人士对中职生的偏见,甚至教育系统内部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对中职生的否定态度却依然存在。课堂是中职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第一情境,中职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也集中体现了其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的现状。走进中职生课堂,探讨其在课堂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对中职生扔掉“标签”,促进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昆山市某中专校物流专业两个班级70名中职生进行为期两周的跟踪观察,并结合对中职生和中职教师的访谈,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但是其在实践技能课堂中的参与高于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在教室情境内的课堂沉默现象与实践室内的课堂沉默现象较为严重、在实践室内的问题行为表现与教室内的问题行为表现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从同一课堂中来看,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课程导入阶段和学生自由复习阶段较为集中,新课程导入阶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提高,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学习,中职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沉默行为和问题行为;在不同的班级氛围中,中职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呈现出一致性,然而不同班级中职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不同的表现;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的课堂参与高于男生,男生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外向型、女生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内向型。中职生的课堂行为现状表明,中职生不仅仅是问题行为的“代言”群体,他们也有课堂参与的愿望和抱负实现的诉求,其课堂参与不高、课堂沉默严重与问题行为多发是由于其自身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低责任感、对专业的认识较为模糊,教师对其缺乏正确认识、教学方法单调和课堂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疏远,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主观化以及家庭的溺爱或放任、同辈群体、社会舆论导向等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提高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其课堂沉默,管理其问题行为需要中职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家庭、教师和学校的共同促进。中职生自身要明确目标,加强自我控制;家庭要给予中职生合理的期望和鼓励;教师要依据中职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构建“熟悉”的师生关系;学校应在制度等层面针对中职生特点进行改革,共同为构建良好的中职课堂氛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