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国运短祚,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却是一个有作为的王朝,她不仅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家世为取士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其中科举制的创设奠定了此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隋代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尤为重要。但是以往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至明清这一时期,对隋代科举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于是本文便以此为出发点,对隋代科举制的发展状况、考试程式、及第者状况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力求在隋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给予隋代科举制度更为清晰、全面的展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选才任能方面,它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作为历史上的最后一种选才制度,从产生到废除,前后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虽然每朝均沿袭前制,但又具独特之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深刻意义。隋代——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王朝,既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时期,又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中的转折期,自身具有许多特殊性:汉代察举、魏晋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时以推荐为主,重德行、门第、家世,科举制则打破了这种弊端,以考试为主,重文学才识;隋朝国运短祚,科举制度尚处于初创期,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同样具有差别性;即使是在隋代,科举制在文帝、炀帝执政时期也有差异。虽然史书中关于隋代科举制度的记载很不系统,但是通过历史考察,史料收集,以及参考科举制在后期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旧可以勾勒出隋代科举制的大致轮廓。隋代科举考试中基本定型的科目有孝廉、秀才、明经、进士科,考试过程中对于报考者的身份、报考程序以及考试的内容、方式均有严格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制度。本文还从三个方面对所收集的隋代科举及第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隋代科举及第者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出身高级官吏家庭的及第者占绝对优势,各科及第人数分布不均衡,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其本身带有一些弊端,尤其是明清以后,其作用弊大于利,但较之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产生却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进步,揭开了我国古代选举制度史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