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管电泳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分离分析方法,并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分支学科之一,是分离学科中继高效液相色谱(HPLC)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但在传统的毛细管电泳方法中,大多数在水性的溶剂中进行的,这就要求被分析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即分析物有一定的亲水性。为了解决强疏水性样品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分离分析问题,1984年Walbrohel等人首次提出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方法。本文对非水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基础应用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通过对电解质体系、非水介质、缓冲溶液pH*值等电泳条件进行系统的考察,建立了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成本低的分离分析核苷类(单磷酸腺苷)的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中不加表面活性剂就能成功的分离三种单磷酸腺苷。并用此方法分别对6种N-磷酰化氨基酸和腺苷反应液中的产物AMP进行了跟踪测定。 2.基于正交实验设计,非水毛细管电泳中非水介质、电解质、缓冲溶液的表观pH(pH*)以及分离电压等影响分离因素被优化,实现了三种酸性除草剂快速、有效、准确的非水毛细管电泳的分离与测定,并成功对300个实际烟草样品中三种除草剂残留进行了测定和评价。 3.以不同内径的毛细管,在同一的电泳条件下对碱金属(Li+、Na+、K+、Rb+、Cs+)、碱土金属(Mg2+、Ca2+、Ba2+、Sr2+)和NH4+等10种阳离子用间接紫外法进行了NACE分离研究。缓冲溶液体系中,甲醇为非水溶剂,乙酸为配位调节剂,缓冲溶液中含有20mmol/L的4-甲基苯胺(MBA),其pH值通过乙酸的加入量来调节。选择MBA做为同电荷离子,因为它的pKa值比咪唑的大,高的pKa值易于缓冲溶液体系的调节,也有利于电渗流和离子电泳淌度的调控,并获得最优化的分离。通过实验,对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铵离子的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