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健康成长能够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近些年频频发生校园欺凌事件,这不仅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产生难以抚平的创伤,因此校园欺凌行为要加以预防和控制。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市级示范学校、区级示范学校和一般学校分类,在L市L区抽取9所初中的1239名初中生,分析了L市L区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基本情况、类型、地点与时间、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特征、初中生对待欺凌行为的态度以及对学校治理校园欺凌行为和对学校、教师和家长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情况。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一是L市L区初中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是0.97%,遭受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是7.85%,目击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是12.59%,39.6%的学生目击校园欺凌事件后选择离开现场,一般初中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二是校园欺凌行为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三是低年级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者,高年级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四是父母学历为大学专科或职业不稳定家庭的子女被卷入欺凌事件的期望值最大。L市L区初中校园欺凌现象主要包括言语辱骂和恶意嘲讽、身体殴打、破坏个人财务、社交排斥、造谣诽谤五种类型;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地点集中在学校周边、教室、校园角落、厕所、校园走廊和操场;放学后和课间休息这两个时间段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时段。欺凌者的主要特征是脾气蛮横、身体强壮和家庭条件好,被欺凌者的主要特征是性格软弱和家庭条件差。学校和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家长对子女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手段不合理对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毫无裨益。造成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五个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同伴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五个因素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强化学生教育工作,提高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水平;二是构建健康向上的同学关系,促进同学之间情感升华;三是构建和完善学校校园欺凌的管理制度;四是落实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五是结合社会力量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通过有效手段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现象,优化初中校园环境,为初中生创造美好、充满希望的校园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