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u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骚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安作为第一个以专论形式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他一方面将《离骚》与《国风》《小雅》相比,凸显出《离骚》“好色而不淫”与“怨诽而不乱”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了屈原之行,赞扬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品格。两汉与六朝时,司马迁、班固、王逸和刘勰等人围绕刘安骚评展开评论,他们从评屈入手,着重总结、研讨刘安骚评之语,逐渐形成了从人物本身向文本本身转移的脉络,对后世骚评研究与屈原的形象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本文拟分三个章节,除绪论、结语外,主要以层层深入的逻辑方式展开论述,以期梳理两汉与六朝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第一章,梳理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学术脉络。结合学界公认的属于刘安骚评内容的部分——“《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整理、归纳两汉与六朝时评论者对刘安骚评直接或间接的记述与评论。两汉时期,以司马迁和王逸为代表的评论者对刘安骚评表示赞同并实现部分超越,以班固等人为代表的评论者对刘安骚评则流露出怀疑与否定,因而呈现出褒贬任声的局面。六朝时期,以刘勰为主,萧统、颜延之等人为辅的评论者以间接性的方式延续两汉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并以评屈为主要突破口,实现对文本本身的探讨与研究,表现出抑扬待明的评论面貌。第二章,辨正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存有疑虑。从两汉与六朝时期评论者的载述看,刘安的骚评内容和骚评标题都尚需厘定。首先,除学界公认的属于刘安骚评内容的部分外,《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到“离骚者,犹离忧也”、从“屈平正道直行”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及从“上称帝喾”到“故死而不容自疏”部分也为刘安骚评内容,从“《国风》好色而不淫”到“与日月争光可矣”,以及班固《离骚序》中的“五子以失家巷……是而无闷”部分推测为刘安骚评的序文。其次,在刘安骚评标题之“传”“赋”“章句”问题上,“传”“赋”“章句”三者略有区别:“传”侧重阐释经义且能与训诂相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赋”倾向于文学层面,具有较强烈的言志与讽谏意味;“章句”注重对原文详实全面地解读。在刘安骚评标题之“叙”与“序”问题上,“序”较之“叙”更为详细化与具体化,应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叙”具有较为浓烈的情感色彩,多具有针砭的功能。因此,综合刘安的创作环境、心理状态以及创作内容分析,刘安所作应是“传”和“序”,即“序《离骚传》”。第三章,探究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旨趣特色。从两汉到六朝,刘安骚评研究者经历了从尊经到兼容的思维转换,评论视角也逐渐由品人转移到品文为主,由此形成了依经论骚到据文评骚的评骚维度。同时,两汉与六朝时期的评论者在对刘安骚评展开论述与评介之际,也融合了时代、文化环境以及各自主观意向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立足人文互见的原则点、紧扣文本阐释的时代性和遵循评论接受多面化的点线面一体的评论模式。两汉与六朝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在展开骚评研究、研究屈原作品与解读屈原形象,以及阐释人物与文本间关系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亦为后世研究刘安骚评和屈原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
目的:分析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NICU内细菌培养阳性的新生儿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分布、构成与病原菌耐药情况,对临床新生儿的管理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NICU内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的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三年中各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尿液及各类分泌物等)分离的
本文运用群落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全面调查鹤峰县典型的人为干扰类型以及群落特征指标的基础上,从干扰类型(居住区、农耕、矿区、景区和高速公路)和干扰强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入手,研究人为干扰对植物群落各层次的种类组成、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乔木层优势种生态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一种干扰类型下,群落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胸高断面积之和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规律。重度干扰对
熊明遇,字良孺,号坛石。江西出身。熊明遇历经四朝,解褐通籍四十载,官至兵部尚书,堪称明末重臣。政治上亲近东林党人,故常遭攻讦;文学上附七子骥尾,时遭世人冷眼。熊明遇其人其事,既未有定论,也少人瞩目。为发掘熊明遇个人的历史定位与文学价值,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对熊明遇的家世与生平进行考述。熊明遇的家族堪称江右望族,修儒重学,名家辈出;影响到熊明遇的政治立场、仕进观念与务实作风。家族影响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诗人、诗论家、史学家,其诗论家身份通过《瓯北诗话》这一诗学著作体现,因诗话主体是以十卷的篇幅分卷评析唐、宋、金、明、清十位诗人,所以《瓯北诗话》又称《十家诗话》。《瓯北诗话》虽是论诗专著,其中又有浓厚的史学思想,这是赵翼史学家身份所致。正是作者史学家身份使得《瓯北诗话》成为一部跨学科性质的诗学著作。赵翼在诗话中处处体现的客观鉴赏态度与全面的鉴赏角度等都得益于其史学家身份,而这些亦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品充满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和由此产生的深沉的忧思,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尤其是其代表作《红字》,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研究众多,成果颇丰。研究者们立足于作者、人物、主题、叙事技巧等方面,从象征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弗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形象问题逐渐成为建筑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化大都市虹吸效应明显,导致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与乡镇越来越小,面对“千城一貌”和现实竞争的残酷现状,小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当下急需深切关注的城市问题。尤其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战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具备
孙健忠是湘西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小说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和展现了土家儿女的生活境遇,特别是对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书写意识。本论文在系统阐述和分析孙健忠具体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其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独特性,以期揭示他在女性书写上的独特魅力。其次,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凸显的女性意识,较为突出的有: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积极谋求经济独立、主动争取政治参与等意识
《归田诗话》是元末明初诗人瞿佑的一部诗学理论作品。有学者认为“瞿佑之诗及《归田诗话》对明初越诗的繁荣、明清杭州风雅的开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归田诗话》总体情况进行介绍。全书一百二十则诗评,共提及人物(含各朝文人、皇帝)158人,涉及诗文、评论、语录312篇(条)。本部分的研究从瞿佑与明初诗坛的联系入手,着重对学界关于《归田诗话》的书名、评价相关争议进行考证释疑,并对《归田诗
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