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满足人们对车辆对安全性的要求,车辆底盘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ctive Front Steering,AFS)与主动横摆力矩控制系统(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DYC)是车辆底盘主动控制安全中最重要的两个系统,两者均通过存在耦合关系的轮胎力对车辆底盘进行控制,一方面传统的两个系统简单叠加控制的方法无法充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满足人们对车辆对安全性的要求,车辆底盘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ctive Front Steering,AFS)与主动横摆力矩控制系统(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DYC)是车辆底盘主动控制安全中最重要的两个系统,两者均通过存在耦合关系的轮胎力对车辆底盘进行控制,一方面传统的两个系统简单叠加控制的方法无法充分利用轮胎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效能,另一方面两者的作用范围与系统特性的差异使得这两个系统存在互相冲突的问题。传统的以车辆状态作为稳定控制系统的干预准则并不是一种最优的方法,系统的介入强度随着状态参数的偏差增大而增大,且基于车辆状态这一结果作为介入判据,干预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在紧急转向的工况下,如果能够在转向输入开始时即做出决策,而不是在随着车辆不断恶化的状态再不断加强系统的介入,稳定控制系统将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因此,为了充分提高在紧急转向工况下的车辆主动稳定控制系统的效能与响应速度,本文针对AFS与DYC系统的介入准则与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针对研究的对象建立整车7自由度模型与非线性魔术轮胎模型,同时考虑基于实车应用的传感器,设计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的状态观测器对路面附着系数及车辆关键参数进行估计,为协调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参数。为保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商用车辆动力学软件Carsim进行整车模型与状态感测器的验证。通过对AFS与DYC系统的特性的分析,总结提出以轮胎侧向力的状态为基础,以前轮转角为介入特征的AFS与DYC的介入准则与协调控制策略。对轮胎侧向力线性/非线性/饱和状态的判断进行研究,提出与完善利用临界前轮转角判断轮胎侧向力状态的方法。利用前轮转角与横摆角速度的关系确定轮胎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临界前轮转角,采用UKF+PSO的方法对轮胎力进行估计,得到轮胎侧向力非线性区与饱和区之间的临界前轮转角,将两个临界转角绘成map图,通过查表的方法快速提供轮胎状态信息,为稳定控制系统提供决策支持。随后基于质心侧偏角相平面图划分稳定控制系统对于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的跟踪权重,充分考虑车速,路面附着系数与前轮转角。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滑膜控制器,计算目标横摆力矩,根据介入准则与协调工作策略将目标横摆力矩分配至AFS与DYC系统,由二者产生实际的前轮转角与制动力作用与车辆完成稳定性控制。最后进行了鱼钩转向实验与阶跃转向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介入准则与协调控制方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与更快的响应时间。
其他文献
随着惯性和视觉传感器的普及和它们在导航系统中性能的互补性,视觉惯性组合导航系统(VINS)在移动增强现实、空中导航、自主驾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现有的视觉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开源方案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视觉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导航系统中,组合导航因其相对精确的位姿计算及鲁棒性强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无人驾驶、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利用激光、视觉、INS、惯性测量元件等作为测量传感器的同时导航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SLAM)越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在组合导航中,当面临GNSS等外部定位信息缺失时,视觉测量可以利用图像信息不断矫正惯性测量的零偏、零漂误差,惯性测量也为视觉测量提供可靠的辅助信息,利用视觉测
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和导航技术主要用来确定车辆所处位置和行驶的速度,是保证无人车完成行驶任务的重要前提。随着无人驾驶车辆应用场景的拓展,不依赖GPS和高精度地图的自定位方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便于无人车辆搭载的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定位的视觉里程计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由于实际道路环境复杂多变,光照条件极端、图像纹理结构缺失、相机短时间快速运动等不利于视觉里程计进行自
移动机器人在各类环境中准确的定位以及在未知环境下构建地图均需要依靠惯性测量单元、相机、激光雷达等多种不同设备感知当前环境,并解算得到机器人自身准确的位置与姿态。这个过程中包括了移动机器人利用相机获取当前环境的实时图像和采集其他传感器信息从而求解移动机器人的位姿、同步建立点云地图或稀疏特征点地图等步骤。其中,移动机器人对自身位姿的估计精度是影响地图准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ROS系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在肿瘤、自身免疫病、抗病毒等多个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FDA已有50多种人源化抗体药物获批上市,人源化抗体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抗体人源化技术包括嵌合抗体技术、人源化抗体技术和全人源抗体技术,并随之衍生出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纳米抗体等多种形式的小分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本文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及人源化抗体的发展形势作一综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数量日益增长的独居和空巢老人居家或外出活动时的意外跌倒已成为造成当代社会老年人意外伤害从而直接影响其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主要突出问题。因此,研发一种准确性高、可实时监控老人跌倒并具备预警功能,且携带方便的监测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可穿戴式装置因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进行人体实时健康监测,且具有传感器灵敏、待机持久、价格较低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老年人的跌
汽车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动各行各业繁荣发展,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与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辅助驾驶技术能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往往汽车厂投入重资开发的辅助驾驶技术,并未与消费者需求联系起来,导致辅助驾驶技术发展脱离市场需求,企业丢失巨大市场机会。因此,本文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探究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策略,将辅助驾驶技术与消费者
得益于不断推陈出新的先进半导体工艺,以及设计流程日臻完善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使得当今数字集成电路能够一直朝着高复杂度、高性能、高集成度的方向迈进,但基于性能、功耗、面积三者之间折中的设计理念仍然适用。片上系统(So C)和系统级封装(SIP)芯片逐渐成为高端市场应用的主流,以满足人们能够及时处理海量信息的需求。近几年以移动、物联网、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型半导体驱动力,更是对高性能、低功耗、小
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电网中数据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给电网带来了显著的优势,但是也给电网带来了一些风险。电网中一些局部故障,例如短路、切机等,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演变成电网中更大的事故。所以准确并及时对存在的扰动进行在线预测分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与发展,针对配电网的特点,性价比高且适合故障定位的分布式相量测量装置D-PMU设备在国内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机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直流电机、感应电机等传统电机相比,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凭借其高转矩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小转动惯量等优点,在高精密伺服加工、机械臂、纺织等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高精度的PMSM矢量控制需要精确的转子位置信息,通常需要安装高精度的位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