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心理纽带,用来描述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状态,代表一种非正式的、非书面形式的、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在高校管理中,心理契约是一种依靠相互的共同心里形成的心理管理途径,是学生与学校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核心价值方面达成的共识。研究以Rousseau等关于心理契约的单向关系观点为理论基础,将学生心理契约定义为学生对其和学校之间的交换协议的信念,是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度量,也表达了学生的诺言和希望。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感知效果同他们对学校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况。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在标准”和自己的“内在标准满意度”而对所处高校的客观环境进行评价,是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一种带有色彩的想法和看法。本研究以学生管理、师资与教学、后勤生活、学习环境与设施、勤工助学五个指标来评价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一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适合高职学生心理契约测量的《大学生心理契约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的心理契约水平和现状。研究发现:(1)广州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契约平均水平较高;(2)广州地区高职学生心理契约水平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户籍、是否独生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研究二使用《大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测量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并考察满意度与心理契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文科学生,一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2)心理契约的各个因子和总分与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3)学生心理契约中的学生基本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因子对学生满意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学校的发展责任对学生满意度有负向预测作用。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结合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的特点,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学生管理提出了以下建议:(1)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从制度规范向心理规范转变;(2)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3)学生管理要基于心理契约动态变化;(4)缔造良好的育人环境。